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30萬千瓦原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1991年12月15日並網發電。該電站的設計和建造于1997年12月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秦山核電二期工程是我國秦山核電基地第二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兩台60萬千瓦核電機組的商用核電站,于1995年12月開工建設,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控股。 兩台機組計劃2002年6月和2003年3月並網發電,目前正處於全面設備按裝階段。圖為正在進行安裝的主控制室 。
就在幾年前,“核電”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説,還是一個陌生的詞。然而今天,一個普通人都能脫口説出幾個中國核電站的名字。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現有210萬千瓦,雖不到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但“九五”以來,核電建設呈快速增長趨勢,作為潔凈高效的能源,正在成為21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
核電站是高技術整合項目,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加快核電的發展,對改變我國長期以煤炭為主導的能源結構,保證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9年間,我國採取獨立自主與中外合作的方式,建成了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向巴基斯坦成套出口了一座核電站,還有4座電站8台機組正在緊張有序地建設之中。前不久,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走訪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鼓舞人心的起步
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擁有從鈾礦勘查、鈾礦開採、鈾的提取、鈾同位素分離、核燃料元件製造、乏燃料後處理、安全防護與環境保護、三廢處理等完整核燃料體系的國家之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擁有這一工業體系,它的發展方針是,堅持和平利用核技術,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形成一個與核電發展相配套的軍民結合的核燃料工業體系;堅持認真執行國家有關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法規,確保核設施及人員安全。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前身)的努力下,在全國的大力協同配合下建成並網發電。這座位於浙江杭州灣畔的核電站,完全由中國人獨立自主設計、製造和施工,它的建成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歷史零的突破。
秦山核電站是一座30萬千瓦的壓水堆原型電站。70年代立項時,周恩來總理指示當時的第二機械工業部,此核電站的目的重在掌握技術、鍛鍊隊伍、總結經驗,為我國發展核電打基礎。電站自並網發電以來,已安全發電116億千瓦時,為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先後抽調了600多名技術骨幹支援新的核電項目;運作中反饋的經驗在新的核電項目中得到了應用。該電站于1994年4月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作,1995年7月13日通過國家驗收。該電站的設計和建造于1997年12月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負責同志自豪地對我們説:“秦山核電站雖然裝機容量不大,但畢竟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從頭到尾,走完了核電站建設的整個過程。”秦山核電站建設的經驗證明,高技術是絕對買不來的,秦山一期工程是我國核電發展歷史上的起步之筆,被譽為“國之光榮”。
昂首闊步的跨越
秦山核電站建成後不久,我國從法國引進的大亞灣核電站兩台90萬千瓦機組分別於1994年3月和5月投入商業運作。通過秦山、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和運作,我國的核電建設者學習了技術,鍛鍊了隊伍,積累了經驗,為後續核電項目建設打下了基礎,也增強了我國自主發展核電的信心。
就在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後,巴基斯坦與我國簽訂合同,成套購買一座核電站,這就是秦山核電站的姊妹電站-----巴基斯坦30萬千瓦恰希瑪核電站。
恰希瑪核電工程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出口項目,是中巴兩國政府間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項目。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承建全部工程。參加工程建設的中國核工業幹部職工運用我國設計、建設和運作第一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的成功經驗,不斷創新,克服了第一次在國外建設核電站這樣的高科技項目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特殊問題,經過幾年的建設,于當地時間2000年6月13日與電網並接成功,8月21日順利實現滿功率運作,並一直在32.5萬千瓦滿功率狀態下安全穩定運作。
恰希瑪核電站的建成,是和平利用核能國際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它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能夠成套出口核電技術和設備的國家。
以我為主的攀登
我們從中核集團聽到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秦山二期核電站(2台60萬千瓦)1號機組主回路將於1月25日交付調試,2月25日實現升壓,可望按計劃于明年6月1日投入商業運作。
秦山二期開工之前,國務院就明確了“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建設方針。原核工業部先後與德國、法國、日本和美國進行了多輪談判。1989年8月,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基於當時的國際環境,決定秦山核電二期工程建設在秦山一期和大亞灣核電站基礎上,開展自主設計,同時爭取國外合作。對需要同步安排的科研開發項目和國際合作的內容作了全面考慮。在方案設計中,對必需進行實驗驗證的科研開發項目和有可能實現國産化的設備研製項目,以及需要向國外設計諮詢的項目,也進行了反覆論證。
我國逐步配套建成了各種實驗設施、試驗臺架、測控系統,開展了堆芯水力學模擬實驗,堆內構件流致震動模型實驗,反應堆保護系統研究開發等各種研究試驗工作。這些不但為完成秦山二期工程各項重點科研攻關項目提供了手段,而且還為今後新上國産化核電項目開展科研攻關打下了基礎。
秦山二期不僅在自主設計上跨越了一大步,而且在設備製造國産化方面上了一個臺階。秦山二期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汽輪機組、發電機組和主變壓器等55項關鍵設備中,除8項仍需進口之外,其餘基本實現了國産化。採用與國外廠家聯合設計、設計諮詢等形式,把國外先進的設計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對於國內已經有設計和製造基礎的設備,堅持走科研開發之路,加大開發力度,有效地提高了設計和製造的國産化水準。
秦山二期的建設,為國人增添了國産化的信心,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建設中國自己的核電站走出了一條路子。據初步估計,設備國産化率超過50%,其中2號機組的國産化率超過60%。
通過秦山一期、恰希瑪、秦山二期、大亞灣和嶺澳等核電站的設計、建造和運作,我國有關設計院已基本掌握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技術,形成了一支專業配套、有一定核電工程設計經驗的設計隊伍,擁有基本齊全的設計軟體和手段,建立了設計驗證和核電開發所必須的實驗研究設施,擁有能滿足核電工程要求的較為配套的設計標準和規範,並建立健全了有效的設計管理和質保體系,在自主設計方面,我國已基本具備核電國産化的條件。
去年年底,中核集團公司在組織提出國産化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設計方案的基礎上,先後組織3個核電設計院、20多位院士、150多位專家對方案進行了6次論證分析,與國外公司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進一步細化了概念設計,開展了兩項關鍵試驗的臺架改造和模擬體設計及其他標準設計前期準備工作。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在21世紀裏,中國核電必將創造出讓我們民族自豪的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