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商用核電站建設紀實
 
 
  來源:      日期:2004-09-07 17:41

 


  在個人榮辱、安危與國家、民族的事業之間需要作出抉擇時,總有人挺起脊梁,把責任擔在肩上。正是這種不畏壓力、一往無前的勇氣,使核電國産化實現歷史性跨越。

  秦山第二核電廠是我國目前惟一的一座自主設計、自行建設、自主運作管理的商用核電站,它的起步和建造所經歷的艱難曲折讓每一個了解內情的人噓唏不已。如果沒有一批為我國核電國産化殫精竭慮、堅守信念的人,它的命運很難預料。

  1991年12月,中國人依靠自己的核技術力量設計、建設的首座核電站在杭州灣畔的秦山並網發電,儘管秦山一期只是一個30萬千瓦原型壓水堆核電站,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一舉結束。在此期間,我國從法國引進的90萬千瓦的大亞灣核電站也投入運作,人們對核電這一清潔能源有了更深的認識,發展核電成為改變我國能源結構的一條可行之路。

  然而,在核電以我為主還是依靠國外引進上,有關方面存在較大爭議。國外核電站的先進性讓很多人認為,引進是我國發展核電的一條捷徑;而堅持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專家則堅信,通過秦山一期工程的探索,依靠我國核工業幾十年發展所積累的力量,應該走國産化的道路。

  或許基於兩種不同意見,“九五”期間,在國家立項的四座核電站中,僅有秦山二期採取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方式,實行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管理,其餘三座全部引進。

  建造自己的核電站,這是多少核工業人的夢想。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大批核工業領域的骨幹,從大漠深處、偏僻山溝走來,匯聚杭州灣,謀劃我國首座國産化商用核電站的藍圖。

  每一個從事核電站建設的人都清楚,國産化是與風險相伴的,國産化程度越高,意味著設計和建設的風險越大。1995年12月,爭取了整整8年的我國首座6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終於得到批准允許開工,而此刻,業主卻面臨這樣的尷尬:土建施工圖紙只有總量的6%。按國際上建造核電站的慣例,應有60%的圖紙到位,才具備開工的條件。

  設計部門出圖量低的原因又恰恰是國産化的難度高造成的:首先,核電站設計方案的改動。當時,秦山二期的設計,如果採用大亞灣的90萬千瓦工廠設計圖,是最為穩妥的方案,但是,我國汽輪機的配套能力只能達到60萬千瓦,為了提升國産化率,秦山二期把大亞灣的三個標準回路改為兩個。看似簡單的改動,卻使得廠房佈置、土建結構、力學計算、反應堆安全設計、熱工水力計算等都發生重大變化,設計方案要做300多項修改;其次,為了控制投資,進口設備從原定的“一國採購”改為多國購買,因而出現了標準規範不配套、設備介面不統一、許多進口設備不能及時拿到技術參數等問題;另外,我國製造工業能力與國際水準相比尚有差距,特別是核電設備採用的一些新材料,還得從試製開始。種種原因,使秦山二期還未動工就出師不利。

  在困難面前,核電建設者並未退縮。1996年6月2日,杭州灣畔再次響起隆隆機器聲,秦山二期如期澆灌了第一罐混凝土。正如專家所料,開工之後不到半年,圖紙斷檔,工地一片蕭條,有幾座廠房的工期延誤半年至一年之多。施工單位急,業主更急。且不説72個月的計劃工期不能逾越,就是每天100萬元的貸款利息、遲發一天電650萬元的損失也讓人心急如焚。那時,幾乎沒有人相信秦山二期能夠按預定日期完成。

   但是,6年之後的2002年6月2日,秦山一號機組提前47天正式投産。2004年5月3日淩晨,二號機組也投入商業運營。在秦山二期建設期間,記者多次到現場採訪,聽到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98年夏天,杭州灣炎熱無比,工地的一處廠房焊花飛濺,烈日下,百名工人冒著50多攝氏度的高溫,揮汗如雨,在密不透風的安全殼裏面焊接鋼襯裏。由於圖紙滯後,反應堆安全殼施工比預定計劃延期很多。為了搶工期,每當圖紙一到,施工單位就立即組織力量搶進度,工人們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吃住在工地,風雨無阻。”這是核電秦山聯營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描述的當年建設工地的一個場面。

  為了搶工期,聯營公司的領導集體,還幹了幾件以自身前途為代價、讓同行瞠目結舌的“冒險”事。1998年11月10日,一號反應堆廠房安全殼穹頂進行吊裝。當近百噸重的穹頂緩緩升起時,在場的人緊張得屏住呼吸,每一個人都為公司的領導捏了一把汗。這次穹頂吊裝打破常規,是中外核電建設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膽之舉,如果失敗,組織施工的領導或許要承擔法律責任。穹頂吊裝是核電站建設中的關節點。為了縮短施工週期、減少加工難度,同時也為了提高安全殼品質,公司決定首次採用穹頂整體吊裝的方案。這個方案經過設計單位與核安全部門嚴格的審查,獲得了批准。但是,在施工之前,設計單位經過計算,吊車的吊力低於穹頂的重量,要求穹頂更換材料重新加工。再造一個穹頂不僅需要650多萬元進口鋼材,而且還要拖延6個月的工期。正當公司領導一籌莫展時,有人提出,設計部門計算的穹頂重量是理論值,實際重量也許與吊力相差不多。工程負責人得知後,立即組織技術力量,反覆計算,核定穹頂的實際重量,結果證實,吊車吊力幾乎與穹頂重量相等。

  是執行設計部門的方案還是按原定計劃吊裝,這是一個誰也無法回避的難題。採用設計部門的方案,大家都沒有責任,損失的是國家利益;堅持吊裝,萬一失敗,出了事故,不要説烏紗帽難保,還要追究法律責任。公司領導班子經過幾次討論,廣泛徵求專家、技術人員的意見,總經理李永江最後拍板説:“穹頂吊裝按計劃進行,時間一天都拖不得,出事我負責。”

  “誰都希望萬事俱備、萬無一失地去嘗試某件事,但在科學的道路上,這樣的機會等於零。科學就是創新,值得冒險的地方必須冒。”這是在穹頂吊裝成功後,公司領導集體達成的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態度和勇於負責的精神,讓秦山二期在開工不利的情況下,搶回了工期,一號機組提前發電。

  但是,首座國産化核電站所經歷的磨難似乎並沒有結束,一號機組投産後捷報頻傳,二號機組的安裝卻卡了殼。

  為了提高核電站的國産化率,2號機組的關鍵設備壓力容器交由國內一家製造廠建造。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7月,壓力容器準備安裝時,卻發現了焊接上的品質問題。

  安全是核電站的生命,必須返工。這儘管是製造廠家的責任,但壓力必須由核電建設者承擔。很快,一個積極穩妥的返修方案制定出來了。為了爭取外援,公司的技術專家馬不停蹄地往返于法國、瑞士、美國之間,根據方案中確定的品質、工期、價格要求,對幾家實力雄厚的外國公司進行深入考察,經過一輪又一輪艱難的技術談判,最終在2003年10月17日同西屋公司正式簽訂了返修合同。2004年3月11日,2號機組並網發電,這雖然比原定計劃延期,但核電建設者卻以最短的時間處理了品質問題,並在調試期間贏得了一定的工期。一位多次參加過核電站建設的工程技術人員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大的壓力。如果2號機組的品質問題不能很好解決,核電國産化的道路就要受到影響,他的內心就會一輩子得不到安寧。

  目前,已投入運作兩年的一號機組運作狀態始終良好。該機組設計發電能力60萬千瓦,實際運作中發電能力達到67~68萬千瓦;設計負荷因子65%,實際運作中已達到81.2%,接近85%的世界級水準,這個水準是世界核電業用了整整50年才達到的。正是基於首座國産化核電的成功,秦山二期的3號、4號機組也即將投入建設。核電建設者以艱難困苦、百折不撓的精神,為國産化核電發展開闢了一條坦途。
                   (朱海燕 肖志勇)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資訊中心 北京五洲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