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國産化核電站的兩座里程碑,秦山一期核電工程和二期核電工程之間有哪些區別呢?
1992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秦山一期核電站成功並網發電,實現了核電“零”的突破,也實現了核武器、核潛艇研製成功後我國核工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使我國成為繼美、英、法、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第七個擁有核電站完整技術的國家。這座30萬千瓦的核電站是一座原型堆,在設計、建造、管理和運作等各個環節積累了一整套核電國産化經驗。
秦山二期核電工程是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管理和運營的商用核電站,裝機容量2 60萬千瓦,是按照“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方式建造的。秦山二期工程的建成,增強了我國自主發展核電的能力,為自主設計、建造百萬千萬級核電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山二期總設計師葉奇蓁院士説:“原型堆帶有研究實驗性,而商用核電站建成後除了確保安全性外,還應該有較高的負荷因子或可利用率,它必須能符合市場規則,應該是成熟的電站;同時商用核電站必須具有經濟性,要還本付息,對股東是要有回報的。”
從秦山一期到秦山二期,標誌著我國核電實現了三大歷史性的跨越:實現了按照國際先進核電標準設計,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並消化吸收,進而大幅度提高自主設計研製能力的跨越;實現了核電建設由行政安排到市場經濟的跨越;實現了由30萬千瓦原型堆到60萬千瓦標準化的商用堆的跨越,為自主設計、建造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打下了基礎。
據悉,2003年秦山二期全年累計發電46億多千瓦時,上網43億多千瓦時,全年機組負荷因子達到81%。 (文/李斌 譚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