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浙一科學論斷,也完全適合我國核電發展的要求。目前世界經濟疲軟,和店市場業不景氣,歐美核電設備商都想從亞洲發展中國家尋找出路。我國經濟一枝獨秀,正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發展需要能源保證,和電視我國未來能源不可缺少的 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核電業要抓緊在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我國核電發展曾錯過了兩次機會(一次是1970年前後周恩來總理獨多次提出要搞核電站,一次是1983年國務院提出應該把核電作為我國能源三大支柱之一,要求2000年前建成1000萬千瓦),這次再也不要錯過機會。我們從如何加快並持續穩定發展我國核電産業出發,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把積極發展核電列為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
核電是安全、清潔、經濟、能夠大規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無論從滿足能源要求、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環境保護、保持核力量,以及“三個代表”之一,代表先進生産力發展的要求等多方面多角度考慮,都應把發展核電提到重要戰略位置,作為我國能源電力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國家能源電力發展規劃。改“適當發展”為“積極發展”的方針,加大發展力度,強化發展措施,一起在20年內使核電裝機容量達到全國總裝機容量的5%左右,在經濟發達而能源短缺的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主要能源或基本能源之一,從而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 抓緊確定“十五”後續建設項目核努力推進核電國産化
我國目前在建的核電項目將在2004年前後全部建成投運,當務之急是要儘快確定“十五”後續建設項目,並進一步提出2020年的發展目標,加快推進核電國産化。國産化的目標是“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建設、自主營運”,核心是設計和採購自主化。通過掌握總體設計、核心技術、工程總承包核採購控制權,以降低核電造價,提高核電競爭力,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培養自己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並帶動我國相關製造業核材料業的發展。國産化要有驅動項目,驅動項目的堆型選擇,既要考慮技術成熟,便於較快實現核推廣,又要從長遠考慮,適應新一代反應堆的技術發展和實現標準化。在充分吸收國外新技術的基礎上,只能選用技術熟練的堆型,同時加緊研究開發,爭取2010年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反應堆,進而實現國産化核跨越發展。
三、 制定頒布核電長期發展規劃,發揮政府在核電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鋻於發展核電設計國家和經濟、能源、環保、社會、安全、政治等多方面利益的矛盾,必須要由政府來規劃、組織、協調和管理,政府在核電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一方面要把核電培育位市場化、産業化的賀電産業,擴大核電相關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和發展;;另一方面又要充分發展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制定、頒布核電長遠發展規劃,確定技術發展政策拇指國産化行動,提供財政金融扶持,健全法規制度,加強監督管理,以促進核電産業的發展。
目前世界上,政府管理核電的模式大體有兩類,一類是美、法、英、日等發達國家,也包括韓國、墨西哥、巴西等發展國家,從行業角度有能源或電力部門管理,從安全形度有原子能(或核能)委員會(局)管理;一類是前蘇聯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以及阿根廷、印度和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核電獨立與能源和電力行業管理,由國家原子能委員會或類是部門實施全面管理。從核電長遠發展和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來考慮,我國應借鑒兩類管理模式的利弊得失,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
四、 努力吸收世界核電先進技術,系統整合中國核電標準規範
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發展必將進入全球化的軌道。我國核電産化,當然不是過去那種“自己動手,從頭摸起”、“萬事不求人”的方式,而是採取“以我為主,中外合作”,採世界各國之長,補我國後起之短,加快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的戰略。近20年來,世界核電技術有很大發展,有些新型設計,如ABB-CE公司的系統80+、西屋公司的AP600、西屋與ABB-CE公司聯合開發的AP1000、法德聯合設計的EPR和俄羅斯的VVER等先進壓水堆,目前都正苦於缺乏買主。我們恰好利用這個機會,進行國際招標,經過比較和選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期在較高的起點上推進國産化和實現跨越發展。在引進技術中,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重點在掌握總體設計和核心技術,並結合我國工業基礎和研發能力,系統整合中國標準和規範,建立自主智慧財産權,避免早期成套引進大化肥設備的教訓,購買設備沒有與引進技術相結合,以致向國外買了十幾套設備還不能自主設計和製造,零部件更換還要從國外進口,陷入長期依賴國外供應上的險境。
五、 加大對核電技術研究、開發和商用化的投入
國際上,電力市場自由化對核能的研究和開發産生了重大影響。一項新的核能技術(或設計)需要研究、開發和商用化方面的大量投入;但是,看不到合理的市場前景,投資者不可能把大量財力投入此類研究,除非有政府或國際機構作為強有力的後盾。而缺乏研究、開發和商用化投入並得不到驗證示範的新設計與技術又難以進入市場。這是和核電大國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情況,建議從三方面努力,以保證在核能技術的研究、開發與商用化上的投入。
首先,要保持政府在核能技術研究與開發上的適度的投入。從近期看應把研究與開發的目標定位於開發更加安全、更加便宜的反應堆技術和研究可接受的廢物管理方法上,通過研究提高核電的相對經濟性、減少未來發生重大事故的幾率、減少廢物特別是長壽命放射性元素的生産量、改進廢物管理和提高燃料效率(同時也減少了廢物産量)等。從中長期看,研究與開發的目標應定位於對包括快中子增殖堆在內的鈾的可獲得性和各種燃料迴圈、新型後處理、包括對未來廢物進行分離與嬗變在內的管理放射性廢物方法以及創新型核能技術的研究。
其次,在將研究與開發的成就推向商業化市場時,誰應該負責提供建造示範裝置這樣一個高風險但有高效益前景的投資?這個問題的回答堆核技術的未來發展可能是極其重要的,我們的政府應該發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在經過仲介評估確認其市場前景之後,直接投資大力支援示範裝置的建設,與此同時,改進管理,拓寬思路,利用諸如減、免稅核金融準入這樣的手段,鼓勵商業公司增加核技術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投入,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加大在核能技術研究、開發和商用化方面的國際合作力度,也是擴大資金來源,減少資源壓力的必要途徑,特別是新核電技術和設計方面。
六、 加快泛燃料後處理和核廢料處理處置的技術攻關和工程建設
核電站反燃料後處理和核廢料處理處置是社會公眾和決策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當前阻礙世界核電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發展和電從開始就重視這兩個問題,並且投入了相當的人財物力。後處理中試廠已建設多年,2003年即可建成投産。低放廢物瀝青固化、水泥固化技術已開發成功並投入運作,中放廢物深地層壓裂技術已進入試驗階段,高放廢物深地層埋藏庫在選址、場址評價與處置設計和性能評價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隨著我國核電加快發展、泛燃料後處理和核廢物處理處置的技術研發和工程建設也應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以表明我國在這兩方面沒有後顧之憂。
七、 大力推進核電投融資體制改革
發展和電需要大量投入。國家投入主要應在科研攻關和技術開發等方面;另外,國家應在諸如優惠銀行信貸、減免進口稅和增值稅、徵收排碳稅轉補核電等方面給與政策性支援。同時,要與電力體制改革相呼應,推進核電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核電投融資渠道和增加投融資方式,諸如建立核電發展基金、發行核電建設債券、發行上市股票、對外開放核電投資市場以及吸收港澳臺資本和國外資本等等,藉以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爭取社會各方面財力支援。
八、 加強核電專業人才的培養
引進消化國外技術和推進國産化都要以自主研究開發和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為基礎,沒有這兩個必要條件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政府和企業都要重視和加強核電技術的研究開發和人才培養,增加經費投入,充實人員機構,提高支援力度。在研究開發上要能夠自主做出技術選擇,綜合建成先進技術要素,進行總體設計和提出標準規範要求;在人才培養上要重視培養專業學科領頭人、國際談判能手、熟知核貿易法規的律師和懂技術、善經營的複合型領導骨幹。
九、 加強核電科普宣傳和提高職工安全文化素質
世界上許多地方,公眾對核電的接收性問題是核電發展的重大阻礙。在我國,雖然也發生過連雲港部分領導、居民阻撓核電廠建設的行為,但總體來説目前這個問題並不突出,而突出的主要是領導決心不足,是決策問題。可是,隨著進一步對外開放,反核思潮也會涌入我國。特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萬一在發生一次較大的核事故,必將增加公眾對核電的畏懼和疑慮,進而拒絕核電核反對核電。對此應有充分估計,決不能盲目樂觀。要主動地、有計劃地、持久不懈地加強對公眾宣傳,普及核電知識,包括核電事故知識。讓公眾儘早地參與核電項目的前期工作,儘量提高核能決策的透明 ,各核電廠都要設展示廳,歡迎公眾參觀訪問,放映科普影視,提供相關資料。核學會要定期舉辦報告會,組織和專家講授核電知識,解答聽眾疑問,協同媒體進行民意調查,開展知識競賽。教育部門要從娃娃抓起,把核電只是編入高校初中課程,幫助學生從小掌握相關知識。廣播、電視、報刊都要積極宣傳核電,為核電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實踐證明,核電知識普及,決策過程(包括事故處理)越透明,就越能得到公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援。同時,還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對核電相關單位職工,包括設備製造廠、建設施工單位和核電營運企業職工的安全教育和制度規範,不斷提高安全文化素質,保證核電廠持續安全運作,不出核事故。這是贏得公眾信任支援的堅實基礎,也是核電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證。
表1 我國“九五”開工的核電項目單位建設投資及建設期(美元/千瓦)
項目 |
容量(兆瓦) |
堆型 |
開工日期 |
預期建成價 |
單機組建設期(月) |
秦山二期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