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臺灣網首頁  專題首頁  最新消息  最新圖片  瞬間留念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  大陸農業投資政策  評論大觀
 
 
臺阻兩岸農業交流只能徒勞
 
 
  來源:      日期:2005-08-09 15:04

 

  臺"農委會":不反對兩岸農業交流 禁科研互訪

    對於兩岸農業交流議題,臺“農委會”主委李金龍日前明確表態,不反對兩岸進行農業貿易交流,但絕對禁止兩岸硏究人員互訪。在兩岸農業合作處於向廣度和深度的拓展階段,合作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孕育無限商機之際,臺灣當局急剎車,無疑是在臺農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雖然由於臺灣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在過去的十多年間,農業人口隨著年輕人口逐漸離農而減少,但農民仍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的嘉南平原一帶,務農家庭仍很多。

    據統計,二○○三年,島內耕地面積為八十一點二萬公頃,農戶七十八點七萬戶;島內農業人口五百七十四萬餘人,農業就業人口六十九點九萬人,僅佔農業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其中中南部地區七縣市農業就業人口為三十三點四萬人,佔其總就業人口比例百分之四十八;農業總産値佔GDP的比重從一九九二年的百分之三點六降至百分之一點八,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不大,為此島內還有許多人需要依靠與農業相關的食品加工、交通運輸等行業生活。

    因此,島內農業和農民的經濟地位日益下降,農民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臺灣加入世貿組織後,面對來自外國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加上島內客觀條件的限制,農産品市場小、農業資源短缺、勞動力價格日益昂貴、承受風險的彈性變小,增加了生産成本,農業在島內發展的空間日益縮小。

    隨著加入世貿組織保護期結束的臨近,本土農作物的市場萎縮,臺農們更加憂慮原本已孱弱的農業在境外農産品的衝擊下一敗塗地。屛東、高雄、臺南、嘉義、雲林、臺中各農業縣的失業率節節上升,全島農業失業人數已高達十萬多人,多數農民害怕失去生活保障,叫苦連天。

    臺“農委會”雖然也針對農業發展困境提出發展精緻農業、觀光農業、推動民宿等措施,無奈受惠的只是一小部分具有附加價値的農業活動,對於廣大的農民大眾,仍一籌莫展,只能以編列補貼預算,降低加入世貿組織對臺農的衝擊,然而迄今仍是雷聲大雨點小,補助農民或協助農民的計劃始終未見眞章,農民根本得不到甚麼實惠。

    在這種情況下,臺農非常期望有一個穩定而廣闊的市場。大陸市場潛力大、消費水準不斷提高,正是臺灣農産品的理想銷售地。有臺灣果農曾計算,只要臺灣的水果有三分之一能進入大陸市場,就可維持全臺農民投入的成本;而大陸的玉米、大豆等臺灣缺少的農作物進入島內,將會大大降低島內養殖業的成本。雙向交流,必將促進臺灣農業的發展。

    臺灣農産品熱銷大陸,使島內當權者慌了手腳,因為中南部農民一向支援民進黨,中南部更素有民進黨及其綠營“票倉”之稱,這對於拚經濟無能、拚選舉行家的民進黨來説,已不僅是“後院起火”那麼簡單了。

    一旦島內各縣市農會開始落實農産品銷售大陸,廣大農民得到實惠,受到影響,就可看到藍綠選票在各農業縣的消長。島內農業縣份的政治色彩倘逐漸由綠轉藍,勢必成為民進黨的致命傷。這旣是泛藍陣營的戰略突破點,也將成為泛綠據守的最後防線。

    於是,民進黨當局立即對大陸積極幫助解決島內農産品在大陸擴大銷售所做的努力進行肆意歪曲和攻擊,並採取了人為的阻撓和限制。日前臺農會組織當地果農準備赴大陸參加廣交會,也在當局的阻撓下,只好將已經裝箱準備運往廣州的果品卸下。

    然而,兩岸農業交流、島內農産品銷往大陸已成為島內的主流民意,連李金龍也不得不承認“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發展前景很有開拓實力”,臺灣當局的阻撓最終只能是徒勞。正如島內學者所指出的:“臺灣農民等了好多年才見到一線曙光,政治大帽子立刻祭起,莫非要置農民于死地嗎?”大陸提出兩岸農業交流的方案,正是臺灣農業唯一的出路。

    臺灣當局如果眞為農民的福祉著想,就應該拆除不合時宜的人為藩籬,採取措施儘快實現兩岸農産品貿易正常化,眞正維護兩岸同胞尤其是臺農的切身利益。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