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臺灣網首頁  專題首頁  最新消息  最新圖片  瞬間留念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  大陸農業投資政策  評論大觀
 
 
臺當局設卡阻撓農品登陸 打擊兩岸貿易熱心人
 
 
  來源:      日期:2005-08-09 14:11

 

  儘管臺灣省農會、泛藍“立委”乃至普通的臺商、臺灣農民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加強兩岸農業交流的願望,但單是一個“水果登陸”,臺灣當局就已經設下了兩重障礙

  6月20日,島內媒體曝出消息,大陸原定邀請臺灣省農會于本週到大陸洽談臺灣水果零關稅進口事宜,但在臺灣“行政院”農委會施壓下,省農會不得不推遲此次訪問。直到22日,省農會才獲得機會來到大陸。這讓本來逐漸清晰,受到臺灣農民歡迎的“臺灣農産品輸銷大陸”和“臺灣水果零關稅輸陸”蒙上了陰影。

  “臺灣農産品輸銷大陸”和“臺灣水果零關稅輸陸”是連戰和宋楚瑜訪問大陸之後,大陸對臺灣島內農民提供的優厚政策。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往與大陸經貿往來被扣上的紅帽子,這次前所未有的不見了。臺灣當局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擺出一幅樂見其成的架勢,但是卻通過偷換概念和暗地施壓,試圖從中阻撓或者是在其政治框架下完成此事。

  “外貿協會”代替農會做主角

  令島內輿論感到詫異的是,在“行政院”發佈的臺灣農産品登陸大陸談判的復委託方式中,“外貿協會”而不是一直與大陸溝通的“省農會”充當了主角。謝長廷宣佈,指定“外貿協會”與對岸就水果輸陸問題進行談判。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賴清德也表示,政府已指定外貿協會與大陸協商農産品銷往大陸事宜,如果省農會一意孤行,私自與大陸談判,黨團要求政府依法辦理。

  臺灣“外貿協會”是何許機構,那是一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貿往來的“皮包機構”,其主要業務是協助臺灣出口業者組團外出訪問,推銷産品或舉辦展覽、展銷,溝通內外業者聯繫,發佈廣告,創辦《臺灣貿易機會》週刊等。而“省農會”則主要由農業專家和農民代表構成,是一個民間組織,多年來已在水果內銷和外銷方面和大陸建立了一定的通路。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已經成為了臺灣當局敷衍民眾的一個工具。

  用“外貿協會”代替省農會負責此事,是臺灣當局的一石數鳥之計。一方面,臺灣是要把兩岸農産品貿易設定在“準國際貿易”的定位上,借此機會重彈“一邊一國”的論調;另一方面也借此告訴大陸,臺灣當局有自己處理兩岸關係的法寶,不要以為臺灣人民支援的事情當局就不得不辦。因此專家評論説:臺灣當局至少是不願見臺灣水果輸陸問題能夠順利解決,或是實施步子走得太快,致使喪失主導權及監控權。

  WTO框架代替協商框架

  除了在機構問題上施展陰招之外,臺灣當局祭出的第二個阻撓辦法,是偷換農産品登陸的協定框架。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臺灣與大陸之間的經貿往來,屬於一個國家的內政,而談判框架,應當是在雙方的專業部門指導下,由兩岸相關人士協商解決。

  然而,最近“經濟部”和“農委會”分別向“立法院”經濟及能源委員會提交《臺灣農産品銷往中國大陸最新情況及因應措施》報告,這些報告中聲稱,由於關稅與進口增值稅兩者都屬於大陸海關實施之邊境措施,故中國大陸若片面給予臺灣特定産品優惠待遇,將有違反“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4年第一條《最惠國待遇原則》之虞。這些報告的理由居然是,“對農産品檢疫開放清單不透明做法,以及缺乏法源基礎而直接宣佈臺灣特定農産品免征關稅的權宜做法,對臺灣農民利益並無保障,隨時有片面禁止臺灣水果進口或是提高進口關稅的可能”等等。

  因此,“經濟部”報告的結論部分聲稱,“經濟部”仍希望“兩岸能夠在WTO架構下研議此案”。WTO框架往往是全球經濟中商討雙邊和多邊問題的場合,儘管大陸和臺灣同為WTO成員,但是臺灣當局竟然以大陸政策無保障為藉口,要求將兩岸經貿問題放到國際經濟框架中去討論,這是另一個“一邊一國”的禍心。

  打擊兩岸貿易熱心人

  同時,臺灣當局對於願意承擔兩岸農産品貿易往來的個人,也採取了孤立和冷待的辦法。在6月20日,臺灣“立法院”的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等泛藍三黨7位“立委”啟程從金門進入廈門。成員之一的曹爾忠表示,他們此行將實地了解對岸貨物通關作業及開放政策落實情形,以作為推動“水果小三通”的重要參考。

  這份對於臺灣農産品登陸的熱忱,卻被臺灣當局當作違反法律的個人行為加以鞭笞。“陸委會”18日上午發佈新聞稿警告稱,這些個人組成的團體並未經過臺灣當局授權,因此他們的行為和意見不能代表臺灣當局的意見,也不能代表臺灣的民意。因此在泛綠陣營的鼓吹下,臺灣當局認為農産品和水果登陸大陸的政策一旦實行,從政治上説是給泛藍陣營加分,因此即便是對這一政策放行,臺灣當局也希望能夠成為自己的政績,自然要打擊和孤立熱忱于兩岸貿易的人了。

  但是實際上,臺灣的民意呼喚兩岸經貿發展已經多年,臺灣當局只是視而不見而已。泛藍陣營曾多次代表臺灣民眾表示,有關農産品銷往大陸,臺當局應放下政治、意識形態考量,正視中國大陸是廣大市場及潛在競爭對手,積極接觸、開拓市場才是臺灣未來農業發展的契機,並有助增進農民福祉。(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宦懷仁報道)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