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本網記者從第三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新聞中心獲悉:近年來,隨著農業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政府間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合作機制逐步完善,多邊合作不斷加強,區域合作日趨活躍,成績斐然。 據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李正東介紹,我國農業利用國際組織、外國政府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在彌補國內資金不足、加快農業發展進程,消除農村貧困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近四年來僅國際糧農機構、多邊金融組織以及外國政府等向我國提供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項目達到50多個,協議金額2億多美元,涉及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畜禽水産養殖、農産品深加工等領域。項目區覆蓋了吉林、山西、寧夏、湖南、廣西、海南和貴州等23個省(市、區),有效地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産條件,促進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化經營,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外商直接投資的項目也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01—2003年,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近3000個,協議金額約57億美元,年均約19億美元,比前20年年均協議利用外資金額增長近一倍。
在農産品國際貿易方面,2004年,我國農産品對外貿易總額達到51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33億美元,進口額280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今年前6個月,我國農産品進出口總額為264.2億美元,同比增長5.8%。其中,出口130.58億美元;進口133.62億美元。
在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方面,我國已同世界140多個國家和主要的國際組織、區域組織以及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農業科技對外交流與合作涵蓋了遺傳育種、農業生物技術、資源收集與評價、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畜禽疫病防治與控制、動物飼料、農業資訊技術和農産品加工等各個領域,重要領域科技合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特別是通過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等國際農業科研機構和有關國家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以及“948”等項目的實施,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設施農業等大批先進農業技術已在我國廣泛應用,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我國還引進、吸收和消化了大批優良的動植物品種資源、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我國農業科研水準,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産品的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方面,我國現有1000多艘遠洋漁船在毛里塔尼亞、幾內亞、摩洛哥、印度尼西亞、緬甸、斐濟和阿根廷等30多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公海進行捕撈作業,年捕撈量100多萬噸。我國在俄羅斯、中亞有關國家相繼建立了大豆、玉米和蔬菜等種植業基地,在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先後建設了糧食、橡膠、熱帶水果、劍麻等稀缺資源開發基地。我國還利用援外資金和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專項資金,先後在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印度尼西亞、緬甸、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國建立的農業技術,種豬、戶用沼氣、雜交水稻、天然橡膠苗木、和劍麻種植加工等示範項目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項目正在成為展示我國先進實用農業技術、農機具和加工設施的重要窗口,成為推動我與所在國開展農業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同時,我還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組織開展了“南南合作”項目,向尼日利亞、衣索比亞和斐濟等發展中國家派出了500多名農業科技人員,以幫助和促進當地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
李正東對記者説,隨著我國東部新跨越、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戰略的實施,我國整體投資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産總體水準的提高,農産品消費需求的增長,農業利用外商投資必將呈現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農業領域也將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新熱點。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編輯:越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