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陳劍:北京奧運為臺商提供機遇 有利兩岸關係
 
 
  來源:      日期:2006-04-04 10:18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的即將到來,祖國大陸也將迎來“奧運經濟”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北京奧運又會對兩岸經濟交流乃至兩岸關係産生怎樣的影響呢?為此,本網記者專訪了奧運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陳劍教授。

  奧運經濟的由來

  陳劍教授説,從1896年到2004年,全球共舉辦了28屆奧運會。奧運的市場開發,是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尤伯羅斯開始的。從前辦的奧運會大都是虧損的,尤其是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虧損非常大。而1984年美國人尤伯羅斯的奧運會,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它通過市場運作,解決了資金問題。

  從1984年以來,國際奧會就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完整成熟的市場開發計劃。每一個主辦城市,代表國際奧會主辦奧運會,也有一系列的市場開發。例如,北京08年奧運會就有自己的市場部來做這方面的工作。奧運經濟簡單的説,就是因為舉辦奧運而引進的一系列的與奧運有關的經濟活動。

  北京奧運充滿機遇

  陳劍教授表示,舉辦奧運會這樣的大型經濟活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

  一是國家奧委會和北京奧組委的開發。這方面的操作已經很成熟,很規範了。國際奧會的市場開發工作告一段落後,主辦城市開始進行市場開發。北京奧組委的市場開發是相當成功的,基於特殊的國情,有大量的國有企業買單,主要是贊助商、供應商、特許經營,一般供應商和特殊供應商等。全國大致有十一個頂級奧組委的贊助商,即奧組委的合作夥伴。北京奧組委早已超過了國際奧會當初預算。

  二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借奧運這個契機,來推動城市改造。從整體上用奧運推動城市設施建設,推動北京的發展。現在涉及到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大概是1800億,特別是軌道交通,包括地鐵、輕軌、工路以及天燃氣、管道、首都機場的改擴建工程,以及環境的整治等等。

  三是圍繞奧運的市場需求,由企業把握方向進行市場開發。在這方面,企業自主性比較大,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如何迎合市場的需求,創造機會,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所在。

  北京奧運促進兩岸經濟,增強兩岸凝聚力

  談到北京奧運將會對兩岸經貿帶來的影響,陳劍教授表示,北京是全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多項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去年的每人平均GDP水準達到5400多美元。而全國每人平均水準僅1700多美元。

  他説,在長三角地區,特別是江浙一帶,臺商經濟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臺商在北京也佔有一定的比重。奧運為臺商提供了契機,北京在進行城市改造過程中,招商引資力度都相當的大,為很多企業發展創造了機遇。

  陳劍教授指出,一般情況下,奧運會主辦城市只有一個。但現在我國突破了這種法律障礙,是北京和香港兩個城市來辦了。香港承擔了馬術這個項目,因為馬術放到北京來舉辦是一個很難辦的問題,北京沒有舉辦過馬術比賽,馬匹的運費是很高的,保險費用、衛生要求都相當棘手。而香港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把馬術放到香港同時也可以提升香港的地位。

  他繼而表示,奧運以及吉祥物都可以成為兩岸一個連接點。不論意識形態怎樣,是“統”還是“獨”,至少它們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載體,推進兩岸的共識,增強凝聚力。

  最後,陳劍教授強調,奧運會可以整合兩岸的資源,推動達成共同的認知。從這方面來看,奧運會將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方面起到一個積極、良好的作用。(江洪淩)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