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專家:兩岸經貿推動了臺灣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來源:      日期:2006-04-03 13:49

 

  3月22日,臺灣當局宣佈了對兩岸經貿“積極管理”的方案:提升臺商在大陸重大投資的審查門檻,全面提高臺灣旅遊行業接待大陸旅客保證金額度。此前,陳水扁在2006年元旦講話中,決定進一步收緊兩岸關係,把兩岸經貿政策定位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此話一齣,臺灣股市應聲大跌,政商各界都反應甚大,有民進黨內的“新潮流係”批評陳水扁的定位太保守。那麼,兩岸經貿實際上是怎麼樣一個過程?對臺灣經濟又有哪些影響呢?本網特別採訪了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張冠華教授。 

           專家介紹:張冠華,男,1965年9月出生,1989年獲南京大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並任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廈門大學“985工程”二期臺灣研究創新基地成員、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長期從事臺灣經濟及兩岸經濟關係問題研究,著有《透視臺灣經濟轉型》等專著及數十篇學術論文與報刊文章。

一、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兩岸經貿關係日益緊密

  張冠華教授認為,兩岸經貿交流經歷了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分別是恢復期、快速發展期、臺商投資大陸熱潮期這三個時期,兩岸經貿合作的層級也由起初的勞動力和市場到後期的産業合作。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祖國大陸鼓勵恢復兩岸經貿往來 兩岸貿易逐漸恢復。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由於當時的政治歷史原因,兩岸基本上沒有什麼往來,可以説是處於中斷狀態。兩岸經貿關係的恢復階段應該是1978年前後,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全國人大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了兩岸“三通”。經過了幾年,鄧小平發表講話,大陸對臺政策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變,由過去的“解放臺灣”,轉變到“和平統一台灣”。這樣整個海峽兩岸之間的氣氛大大改善了。同時大陸也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實行市場經濟,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恢復培植了一個非常有利的環境。從細節上來説,大陸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在發佈了《告臺灣同胞書》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鼓勵和恢復兩岸貿易往來,派出一些大型的採購團,到香港去採購臺灣的一些産品;積極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對臺灣進口的産品,採取了一些優惠政策等。在80年代,有一些臺商也開始逐步到大陸投資。因此,從1979年以來,兩岸貿易逐漸恢復發展起來。應該説,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兩岸經貿往來的恢復期。

  80年代中後期,大陸改革開放,臺灣經濟環境轉變,兩岸經貿進入快速發展期。兩岸經貿關係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是在80年代中後期。主要原因是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從經濟環境來説,大陸實行改革開放,開放了一些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促使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臺灣方面的經濟環境也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變,産生了一些嚴重的泡沫經濟,主要是房地産,還有股市大幅度上升等。在這種情況下,原來臺灣的一些主導勞動密集型産業,開始實行向外轉移,目的地是東南亞。但進入東南亞也遇到一些困難,比如説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等等。特別是對於一些中小型企業,成本很高。恰好在此時,蔣經國先生宣佈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旅遊等等。於是很多臺商就借助這個機會,大量向大陸進軍。所以,在這段時間,也就是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當時臺灣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和下游加工型産業,開始大規模向大陸轉移。這就形成了八、九十年代前後的投資熱潮。這些産業到大陸投資以後,它們所需要的一些原料、設備等等,是從臺灣運過來,這樣就帶動了兩岸經貿,即以投資帶動貿易這樣一個過程。

  90年代初臺商掀起到大陸投資熱潮,90年代中後期兩岸經貿的發展帶動臺島産業升級。到了90年代初期以後,也就是92、93年,當時的臺灣當局出於經濟發展的需求,默許或間接承認了來自臺灣的商人間接到大陸投資的行為,開始允許臺商經第三地間接到大陸投資,這樣部分臺商就得到了所謂的“合法化”。如此一來,在92、93年形成了第二波到大陸投資的熱潮。92年一年臺商到大陸的投資,就超過了92年以前所有臺商投資的總和。而93年一年的臺商投資又超過了92年以前所有臺商投資的總和。所以,這兩年臺商對大陸投資是增長最快的時期。而到了90年代中後期之後,兩岸經貿的發展帶動了臺灣的産業升級。

  一是臺灣新興産業電子産業轉移大陸,凸顯了大陸市場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到了90年代中後期以後,臺灣傳統産業的大量外移,進一步帶動了島內的産業升級,特別是製造産業。

  在90年代中後期,臺灣島內的電子産業特別是電腦産業,也開始向大陸轉移,但這次轉移同以往的傳統産業的轉移還不太一樣。一般來説,當一個産業進入夕陽産業,不具有發展優勢的時候,才開始外移。而臺灣的電子産業屬於新興産業,在90年代中後期,也開始向大陸大量轉移。到去年的時候,臺灣的筆記型電腦産業,已經拆掉了在島內的最後一條生産線。

  臺灣電子産業的大規模外移,與大陸的經濟優勢和整個國際電子産業發展趨勢和環境是分不開的。臺灣的許多産業,不論是傳統産業也好,還是電子産業也好,都是做代工的,也就是OEM,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品牌。這些産業跟成本、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當時臺灣電子産業的情況及國際環境。當時,臺灣的電子廠商大部分都是代工的廠商,也就是給人家打工的廠商,需要按客戶的要求做。90年代中後期以後,臺灣電子産業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這個轉變則是由跨國公司促成的。在電子産業中,有個“摩爾定律”,即整合電路的整合度每18個月翻一番,或者説“三年翻兩番”,它對電子産業要求快速地生産、減少流通的環節,要爭取做到零庫存。當時這個潮流要求代工生産的成本要盡可能便宜,並且要求要就近接近市場。而臺灣的勞動價格很高,市場也基本飽和。而大陸的勞動力優勢和市場優勢非常明顯,所以在跨國公司的要求之下,臺灣的下游代工産業就不得不到大陸來。這也就是臺灣電子産業作為一個新興産業,外移的原因。一個數據就很能説明問題,當時一個某跨國公司給島內代工廠商下了一個一年500萬的訂單,其中就必須有3、4百萬是在大陸生産的。

  二是海峽兩岸産業結構體系的逐漸形成,使兩岸經貿關係日趨緊密。92、93年臺資企業所從事的業務主要是進口替代。因為臺灣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最先發展的就是這種進口替代産品。這些企業發展起來之後,臺灣又採取了一種出口導向戰略,把這些産業推向國際市場。由於這些産業所需要的一些設備、原料需要購買,中上游的産業又開始發展,這樣就在島內形成了一個上中下一體的産業體系。上游的一些産業,像石化、煉油,還有一些鋼鐵、化工業,它生産的東西就供給下游的一些産業。而下游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大量地向大陸轉移,根據就近原則,也跟著向大陸轉移。所以92、93年,一些大型企業也跟著進來,包括王永慶等。到90年代初期,大量臺灣企業向大陸轉移,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産業體系。也就是説,一方面,大企業像石化、鋼鐵等向大陸轉移,同時,早期的島內一些産業也進一步得到升級,這樣,海峽兩岸就形成了一種産業結構體系。這種體系使得兩岸經貿關係就更緊密了。

二、兩岸經貿互補互利,未來兩岸服務業的交流將推動兩岸經貿走向制度層次

  談到兩岸經貿的關係時,張冠華教授説,從7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得很快,相互依賴程度也在加深。對兩岸經貿的未來前景,張冠華教授認為,兩岸經貿大的趨勢是朝更靠近的方向發展,在未來還將有新的轉變。

  回顧這二十年左右的歷程,兩岸經貿是在整個政治、經濟大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合作的背景下,在市場法則的背景下兩岸的貿易,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梯次地向大陸轉移。這樣,從2000年以後,特別是最近幾年以來,兩岸經貿關係又開始發生了一個新的轉變。

  這些年來,大陸的經濟飛速發展,已經安然度過了加入WTO的五年過渡期,大陸的經濟結構進一步在調整,大陸的經濟發展強調自主創新的成績顯著。在這樣一個大的趨勢下,兩岸經貿下一步發展的非常重要的領域就是服務業。在服務業方面,兩岸可以合作的範圍非常廣,如金融保險、律師、進出口貿易、商品批發等等,在從第二産業向第三産業轉化方面進一步延伸。

  對於兩岸經貿的未來發展,張冠華教授認為,兩岸服務業的交流是潛力最大的一個方面,將推動兩岸經貿發展走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兩岸服務業的合作和製造業還不太一樣。服務業會涉及到行為權利、服務權利方面的問題,比如銀行的監管問題,貨幣匯兌、貨幣清算等,這些問題又受一些政治層面的因素所制約。兩岸經貿的一些關係,在過去沒有建立一些相互合作的機制,連最起碼的溝通或者説是交流機制都沒有,比如説貿易糾紛出現以後,雙方該怎麼辦,投資爭端該怎麼辦,大陸只有單方面制定一個《臺商投資保護法》,想辦法保護臺商利益。他認為,如果兩岸在服務業方面加以合作,將有利於兩岸建立一個經貿方面的交流渠道,這樣就把兩岸經貿關係從一個自然狀態提升到一個制度上的層次。

三、兩岸經貿對臺灣經濟影響巨大,大陸帶給臺灣的利益遠勝“美日歐”

  對於兩岸經貿給臺灣經濟帶來的影響,張冠華教授認為,兩岸經貿對臺灣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促進臺灣經濟加快復蘇、走出困境的直接效果越來越突出,而且兩岸經貿對未來整個臺灣經濟的轉型,也會産生舉足輕重的效果。

  兩岸經貿關係在臺灣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臺灣的一些在島內很難生存的低谷産業轉移到大陸後,獲得了第二春,賺了很多錢,甩掉了包袱,也為島內的産業升級提供了空間。

  因為很多臺企的研發階段在臺灣,生産階段在大陸。從貿易角度來説,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逆差,現在是原來的很多倍。這對臺灣的經濟增長有很大的貢獻。

  張冠華教授舉了一個數字,從2000年到2004年,臺灣經濟平均增長率約是2.6%左右,其中大陸對臺的經濟貢獻大約是2.3個百分點。也就是説當時臺灣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應該説,最近這些年以來,臺灣經濟處於一個持續衰退的階段,但是從2002年以後又開始一步一步地復蘇,主要是靠大陸。臺灣的經濟相對來説,對其他市場都是一步步衰退的狀態,對美國是,對日本是,對歐洲也是,但是對大陸的卻是一步步上升的。所以大陸對臺灣的經濟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李學斌)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