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潘新洋:兩岸經貿交流回顧與展望
 
 
  來源:      日期:2006-03-16 12:22

 

            一、合力互動應運而生
            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後,兩岸經貿交流從無到有日益密切,近20年來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良好勢頭。海峽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往來歷經20年依然歷久彌新,長盛不衰,之所以形成這種令人欣慰的局面,其中絕不是簡單的經濟因素所能夠左右的。

            大陸的市場固然廣闊,低廉而充足的勞動力也使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百業待興、生氣勃勃的産業發展勢頭,在吸引著包括臺商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工商界人士。中國大陸廣大市場無疑具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但卻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可説是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優越;印度的産業科技基礎與中國大陸相比也不遑多讓;東南亞地區無論是投資還是自由貿易等政策優勢與中國大陸相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為什麼中國大陸卻能獨領風騷,吸引來成千上萬的臺灣企業、商家投資辦廠,貿易交流?這其中乃是以下多重因素在發揮作用。

            一是市場引力:此乃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往來的基本動力。二是社會潛力:包括優越的投資環境,穩定的政治局勢,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公正合理的法制保障等。三是文化魅力:海峽兩岸同文同種,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飲食起居毫無二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文化更深深影響著兩岸同胞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四是民族向心力:兩岸人民本是一家,血濃于水,振興中華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追求和心願。本文在此想要重點説明的是市場引力、社會潛力、文化魅力與民族向心力這些因素互為依託,交相作用,缺一不可;這些因素合而為一,聚而成勢,構成促進和推動兩岸經貿交流的強大動力。我們常常聽到兩岸各界人士在講:兩岸三通與經貿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之所以成大勢、孚眾望,就是市場引力、社會潛力、文化魅力與民族向心力這些因素形成的合力發揮作用的結果。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應大陸改革開發之運而生,拜賜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而發展壯大,必將對兩岸人民的社會生活,對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産生更加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我們接觸到的不少臺商表示,他們不論是回祖國大陸投資辦廠,往來兩岸之間做生意、搞貿易,不論是在島內奔走呼籲,就兩岸經貿交流、開放三通、取消戒急用忍等議題,或向當局建言,或提出抗議,除了著眼于壯大企業、發展自己事業之外,提升臺灣經濟,報效祖國,回饋鄉里這些考量也同樣是許多往來于兩岸之間的臺商們的初衷和意願。漳州臺企協會的負責人指出:加深海峽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可以讓臺灣民眾通過經濟合作的成功産生向心力和認同感。臺灣鼎賀公司副董事長曾憲章先生認為:一座沒有傳統文化的城市,經濟再發達,它的優勢也是暫時的,無法吸引一流的企業和人才。張家界臺商投資協會會長張輔仁先生對祖國大陸的山水奇觀情有獨鍾,他感慨道:“我姓張,來到張家界,也許我的前生是一隻鳥,就飛在張家界的神山異水之間。”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張先生不忘中國人肩負著的歷史責任,他衷心希望兩岸能夠共同富強起來,不再受外國人的欺負。張先生的感慨代表了許多臺灣企業界人士的心聲。

            二、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近20年,現今已經形成了日益緊密的産業對接、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良性互動關係。兩岸經貿交流、臺商投資大陸,推動了臺灣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提升了臺灣當地經濟,也使臺資企業自己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臺灣方面在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中獲得了巨大順差,對島內經濟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據中新社報道,截至目前兩岸間接經貿已達到二千五百億美元)。我們所接觸到的臺商普遍反映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長期良好的贏利狀況和豐厚的利潤回報,令臺資企業的投資理念趨於理性化和長期化,打算在大陸長期紮根的臺資企業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兩岸之間逐步密切的經貿交流,也對大陸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臺商投資對臺資企業所在地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例如福建漳州市臺商投資增長幅度已連續八年居福建省首位。臺資企業在全市三資企業中擁有“半壁江山”,日益成為漳州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臺資是僅次於港資的第二大境外資本;陜西省截至2002年底統計,臺資成為居全省吸收境外投資的第二位。臺資企業在大陸不少地區,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創匯的生力軍。此外,臺資企業增強了當地的經濟實力,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臺資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企業文化、精明的投資理念和市場觀念,影響和改變著當地的價值觀念和投資理念,也已成為當地企業無形的投資創業財富。

            近2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成果顯著,營造了兩岸互利雙贏的局面,這一可喜局面既有利於大陸,更造福于臺灣。隨著海峽兩岸加入WTO等有利因素的不斷擴大,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密切。目前,兩岸企業界、科技界人士正著手制定和落實兩岸多領域、全方位的密切交流合作,以加速科學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為商品化、産業化、國際化的進程,實現海峽兩岸産品、産業、市場結構和研究開發等領域更加緊密的合作。這些合作的領域和項目包括:人力與資金的合理配置,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的相互結合,規模經濟和現代管理的有效運作,産品開發與市場資訊的關聯互動,産業結構和工業升級的相互協調等等。我們相信,隨著兩岸在經濟上形成的共贏、共榮互利、互補的良好局面,將會開創一個和平、穩定和共同繁榮發展的兩岸關係,為祖國的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兩岸經貿交流前景無限
            當前,雖然兩岸政治僵局未解,陳水扁當局至今仍然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仍然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商務部臺港澳司副司長王曉川稱,海峽兩岸貿易額去年突破五百億美元大關達到五百八十三點六億美元,預期兩岸貿易額今年將突破六百億美元。據臺灣經濟部門公佈的統計數據,今年五月份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超過十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九;累計今年一至五月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已經超過二十七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六成。臺商投資大陸金額與件數持續增長,顯示宏觀調控並未影響臺商持續西進的腳步。大力發展兩岸經濟關係、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是兩岸經濟實現雙贏、共同繁榮的客觀要求,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儘管李登輝主政時期鼓吹戒急用忍,但是最終還是被潮流、被大勢、被民心所拋棄;在李登輝手上搞了幾年南向政策,結果也因難有起色而不了了之。最近,臺灣當局在東南亞地區又頻頻動作,意圖啟動一波新的經濟南進攻勢。對於臺灣企業界人士想方設法復蘇島內經濟的良苦用心以及避免臺灣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被邊緣化的種種擔心我們深表理解,但是,如果臺灣當局根本就是要“以南向取代西進”,人為地割斷兩岸經貿交流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經濟上也想搞什麼“脫中國化”,那麼,殷鑒不遠,李登輝戒急用忍的下場就是例子,兩岸經貿交流的纍纍成果就是最具説服力的示範。正如某位企業界有識之士所研判的:未來的中國大陸將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龍頭。這裡蘊藏著無限商機,誰能夠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誰就能夠發展。事實也將證明這位企業家的預言。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奧運會、世博會,日益繁榮的中國大陸機遇無限,前景無限。而由於臺灣當局的種種阻撓和限制,兩岸經貿關係至今還處在間接、單向、局部的狀態,這與經濟全球化浪潮,與兩岸日益壯大、持續增長的經貿合作形勢極其不相適應。

            祖國大陸改革開放20年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全面進步,已經成為臺商理想的投資場所和臺灣經濟發展的腹地。兩岸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有著強勁的動力和巨大潛力,面對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兩岸同胞應加強合作,相互扶持,排除干擾,攜手應戰,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來源: 中國網   作者:潘新洋 臺盟中央研究室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