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對話專家:2006年兩岸關係將曲折前行
 
 
  來源:      日期:2006-03-16 12:20

 

    2006年兩岸關係仍會繼續發展。兩岸互動的主體還是兩岸人民,為兩岸人民謀利益,是歷史留給兩岸領航者的任務。人們期待這一年,兩岸老百姓能從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兩岸民意潮流推動

  記者:2005年,兩岸關係發展發生了嶄新的變化。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指引下,大陸方面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遏制了島內“臺獨”氣焰,同時“以民為本”推出一系列務實、靈活的新舉措,使得兩岸關係出現了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新局面。展望2006年,兩岸關係會有較大的新進展嗎?

  專家:2006年,兩岸關係將按照形勢發展的軌跡曲折前進。可以説,形勢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仍存在的嚴峻複雜性並存,影響2006年兩岸關係發展的各要素雖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在兩岸民意的巨大潮流推動下,兩岸交往交流的某些有待突破性成果,已經水到渠成,勢在必行。

  記者:在這種趨勢下,臺灣政局也勢必會受到影響。人們注意到,島內的兩大政治集團———“藍綠”雙方的消長態勢發生了逆轉。

  專家:島內政局在2006年將發生微妙的變化。以“臺獨”為黨綱的民進黨,始終揮不去人們懷疑“兩顆子彈”的陰影,2005年年底的“三合一”選舉更加強化了“朝小野大”的格局。陳水扁在2008年因無法參選臺灣領導人,其提前“跛鴨”、弊案纏身和後繼人問題顯現其頹勢已到。而國民黨在其“十七全”上完成了新老交替,“胡連會五項共同願景”列入了政策綱領,馬英九時代已來臨。雖然國民黨仍面臨內外聯合陣線的建立,但其在島內政局的制衡力量不容輕視。藍綠陣營爭鬥更加激烈。

  ■不能對“臺獨”掉以輕心

  記者:臺灣島內的“臺獨”分裂活動一直是世人所關注的。2006年島內還有臺北、高雄市長的選舉,而借選舉鼓噪“臺獨”是某些人的慣技。隨著汪辜二老的相繼去世,兩岸“兩會”還有沒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商談的可能?

  專家:我認為,2006年值得密切關注的是臺灣民進黨當局在“憲改”問題上的動作。在利用“臺獨”理念動員其支援者不能奏效後,他們策劃用“憲改”中的新的“國家主權論述”拉抬民進黨的聲望,但這恰恰反映其坐困愁城、無牌好打的窘境和政績不彰、執政無力的困局。2006年在臺灣還有臺北、高雄市長的選舉,勝選者歸哪個陣營所屬,將增加雙方未來爭權奪利的資源和籌碼。2006年可以預見的是,兩岸關係將再一次成為臺灣在野黨獲取支援率的抓手,開放旅遊和“三通”問題中的雙向直航將再次成為要衝。臺灣民進黨當局也有可能在體現其權力存在的有利時機,開放一些已經擋不住管不了的領域,以儘量挽回經濟衰退、民意失分的局面。但在其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指望其回到1992年兩岸能夠商談的局面是不現實的。相反,我們不能對其“臺獨”的借機挑釁掉以輕心,兩岸嚴峻複雜的形勢仍然存在著。

  記者: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經形成相當規模,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拓展。在新的一年中會有哪些特點呢?

  專家:2006年,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將持續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在大陸科學發展觀和科技自主創新的帶動下,兩岸經濟按“砌墻理論”,將逐步量化積累,循序漸進。經濟互補互惠發展的勢頭,將不可逆轉,仍會保持。“十一五”規劃建議已將臺灣納入中國區域發展規劃,特別提及“支援海峽兩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了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在2006年持續發展,祖國大陸需要在兩個方面著力:一是要照顧和維護臺商的正當權益,提供和改善臺商所需要的服務平臺和法制環境,提高企業技術水準,加快産業轉型。還需要放寬各市場的準入條件,開拓新的市場,引導臺資企業與大陸民營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從臺灣的現況出發,在製造業投資為主的情況下,要積極推進兩岸農業合作,辦好現有的農業合作試驗區。從農産品單純進口,轉到鼓勵引導臺農投資大陸農業,提供配套資金,生産出高級農産品,佔領廣大海內外市場。二是要不斷探索互利互補、務實有效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

  記者:有專家提出:要探索符合WTO精神、不照抄CEPA模式的“一中市場”架構的長效合作機制。您怎麼看?

  專家:這確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一個方向。“兩岸合作,賺全世界的錢”,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的企業,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這應該是今後的觀念和政策。從有利於推動這個機制的目標出發,要發展兩岸的現代服務業。具體可從某些配套措施著手,如:兩岸運輸業在國際物流業的策略聯盟、推動兩岸資訊産品“標準化”、解決臺商申報獲准“中國馳名商標”問題、批准優質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探索兩岸合作共同研發等。在新的一年裏,可以從民間開始,行業交流溝通,“公權力”機構默認。臺灣方面採取防堵政策,藉口“有效管理”調查臺商投資,仍限制和阻撓雙向平等的經濟往來,這些做法是不得人心的,但勢之所趨,逆動是不會長久的。

  總之,2006年兩岸關係仍會繼續發展。兩岸互動的主體還是兩岸人民,為兩岸人民謀利益,是歷史留給兩岸領航者的任務。人們期待這一年,兩岸老百姓能從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年01月05日 第三版)  作者:人民網記者 鄭固固 專家 樂美真(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