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臺商大陸投資
 
 
  來源:      日期:2006-03-16 11:40

 

  
  歷經20餘年的發展,臺商在大陸投資已是遍地開花,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在大陸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如今,臺商在大陸投資與發展,雖面臨諸多挑戰,但仍充滿著無限的希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

  臺商投資——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産物

  70年代末,大陸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進入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同時,大陸對臺政策也發生重大轉變,從力主“武力解放”轉為積極爭取“和平統一”,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一頁,也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及臺商赴大陸投資創造了條件。

  80年代初期,臺商開始以外商名義或較為低調的方式進入大陸投資。但由於兩岸關係尚處於對抗時期,臺灣方面對兩岸經貿往來限制嚴格,更未開放臺商投資,因此臺商對大陸還處於試探期,投資主要集中在以地緣與文化相近的福建沿海地區,投資數量有限。1987年7月,臺灣當局解除外匯管制,允許企業對外投資,為臺商間接赴大陸投資創造了條件。同年11月,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臺商紛紛以探親名義赴大陸考察或尋找投資機會。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于1988年6月及時公佈了“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為臺商赴大陸投資提供了法律保障與政策條件。

  隨後,儘管北京發生了重大政治風波及外商對大陸投資出現撤資或觀望現象, 但頗具遠見的臺商卻借機加快對大陸投資步伐,特別是臺灣大企業家王永慶赴大陸考察活動及大型投資計劃,對臺商赴大陸投資起到了重要的示範與帶動作用,逐漸形成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第一次熱潮。依大陸統計,1989年,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計540個,協議金額5. 5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 5億美元,相當於前幾年之和。在臺商對大陸投資熱潮衝擊下,臺灣當局于1990年1正式公佈《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有條件開放臺商間接對大陸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發展。這一時期,臺商對大陸投資的主要特點是:多為“臺灣接單、大陸加工生産、産品外銷”的“兩頭在外”的經營模式,平均外銷比率達85%;投資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主,投資規模偏小,平均每項投資金額不足100萬美元;投資方式以合資或合作經營為主,獨資企業較少。

  第二次臺商投資高潮的形成

  就在大陸經濟改革與發展出現徘徊之際,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中國大陸又掀起新一 波改革與發展浪潮。隨後,中共中央召開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目標,大陸經濟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臺商看好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機,加快對大陸投資。同時,這一時期是兩岸關係發展最為平穩的一段時間,臺灣當局也採取了一些較為積極的開放與規範政策,於是形成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第二次高潮。依大陸統計,1992年到1994年三年間,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計2. 3萬家,協議金額200多億美元,實際投資額75.8億美元,前兩者均佔到此前臺商歷年累計投資項目與協議金額總數的50%,後者也佔31.5%。其中1992年臺商對大陸投資協議金額僅次於香港,躍居大陸吸引境外投資的第2位。

  然而,1995年以後,由於兩岸關係危機不斷、臺灣經濟結構調整與大陸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臺灣當局大陸經貿政策出現重大轉變,李登輝于1996年提出了“戒急用忍”口號,進而制訂新的臺商大陸投資規範,嚴格限制大企業、高科技産業對大陸投資,加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臺商對大陸投資開始出現徘徊或滑破。依大陸統計,1995-1999年,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持續下降,協議與實際投資金額也在波動中出現下降趨勢。

  臺商投資第三次高潮的到來

  在新世紀之交之際,中國大陸入世步伐加快,並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大陸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臺商抓住這一重要歷史機遇,開始擴大在大陸的投資,並調整投資策略。同時,民進黨執政後,財經政策不明,臺灣投資環境惡化,經濟形勢出現逆轉,臺商加快向大陸尋求發展。於是2000年開始,臺商對大陸投資出現第三次高潮。依大陸統計,2000年到2002年,大陸批准臺商投資項目合計12131個,協議臺資金額176.3億美元,實際投資 94.9億美元,分別佔歷年臺商投資總數的 21.8 %、28.6%與28.5%;依臺統計,這三年臺商對大陸達92.5%億美元,佔累計投資總額238.6億美元的 38.8%。到2002年底,臺商對大陸投資項目累計55673個,協議臺資金額累計614.7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累計332.9億美元,分別佔大陸全部利用境外資金的13.1%、7.4%與7.4%。若將通過第三地轉投資大陸的金額計算在內,臺商應是僅次於香港的大陸第二大境外投資者。

  臺商投資格局發生全方位變化

  縱觀20多年來臺商投資的發展變化,臺商對大陸投資逐漸多元化,投資産業層次不斷提高,初期以製鞋、塑膠、紡織、基本金屬等傳統産業與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第二波投資則以消費性電子産品、化工、運輸工具、建材水泥、玻璃、食品飲料等産業為主,第三波投資則以電腦、電子資訊、半導體、精密機械等資本與技術密集行業為主導。除在製造業領域的層次提高外,臺商投資範圍與領域也不斷擴大,涉及房地産及土地成片開發、商業、金融、保險、證券、風險投資、旅遊、專業服務、資訊廣告、醫療、教育、媒體等諸多領域,可以説目前幾乎沒有臺商不涉及的領域。

  臺商投資進一步大型化,大企業或上市上櫃企業成為投資的主導,數千萬美元甚至數億美元的投資項目明顯增多,以高科技産業為主體的技術密集型的投資成為主流趨勢,內銷市場成為臺商積極爭取的新目標。

  隨著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與開發重心的轉變,臺商對大陸投資區域格局也在發生相應變化。總體上來講,臺商對大陸投資呈現從南向北、從東向西、從沿海向內地的逐漸轉移過程,只是轉移的程度與速度各地有所不同。具體而言,80 年代,臺商投資以地緣、文化更接近的福建省為主;90年代後對距香港甚近的珠江三角 州地區投資大幅增加,臺商對廣東省的投資金額于1992年開始超過福建省,躍居對大陸投資最多的地區;此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臺商投資重點也轉向這一地區,1994年起,臺商對上海與江蘇省的投資金額連續三年超過對廣東省的投資。於是,“珠三角”與“長三角”成為臺商投資在兩大重點地區。隨後,臺商對廣東省投資又出現一次高潮,投資金額一度超過上海與江蘇省,但2000年起臺商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投資重新出現大幅增長勢頭,再度超過廣東省,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多的地區,尤其是2001年以後臺商對上海與江蘇省的投資金額超過對大陸投資金額的一半以上。

  臺商在大陸投資逐漸進入收穫期,近年臺資企業盈利大幅增加,多者年營業額達數百億元新台幣,並成為臺灣島內母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大陸概念股”成為臺灣股市的主要支撐力量,大陸市場對臺灣産業發展發揮了積極影響。

  兩岸不同的政策態度影響著臺商投資的發展

  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發展與兩岸關係大環境的變化、兩岸經濟形勢的彼消此長以及大陸與臺灣兩岸經貿政策的調整等密切相關。其中大陸對臺商投資一直採取鼓勵、支援的態度,臺商在大陸除享受外商投資的所有政策優惠外,中央政府還先後公佈了“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即“22條”)、“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對臺商投資採行“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區別對待政策”,主張不以政治分歧干擾與影響兩岸經貿合作或臺商投資,即不論兩岸關係如何變化,大陸以如既往的鼓勵、支援與保護臺商投資;各地政府更是提出許多更加優惠的鼓勵臺商投資政策,加大招商力度,為臺商解憂排難,從而促進了臺商在大陸的迅速發展,也使臺商對在大陸投資更加充滿信心。另一方面,臺灣當局則是從頭到尾一幅“鴕鳥式”的政策,處處設防限制,只是在臺商投資成為事實後制訂政策予以追認或就地“合法化”,結果限制越多,反彈越大,臺商照樣出走,而且影響了臺商在大陸的發展與競爭力的提高。

  新環境下的新挑戰

  臺商在大陸投資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在大陸創造了新的奇跡,許多中小企業發展成為知名企業或大企業。入世後,兩岸經濟環境出現許多新的重大變化,全球經濟也進入一個新的調整期,臺商在大陸投資面臨諸多新的挑戰。一是入世後,國際大企業或跨國公司紛紛進入大陸,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在大陸展開市場的佔領與角逐,同時大陸本地企業迅速崛起,實力上升,對臺商形成“雙面夾殺”,臺商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二是大陸對臺商原有的特別優惠政策,在入世後正在逐漸縮小或消失,原依靠特別待遇發展的臺商必須調整經營策略, 必須以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取勝。三是大陸經濟的市場化與法制化更加完善,臺商以前以“走灰色地帶”或“逃稅漏稅”或靠“政商關係”等方式獲得“額外利潤”的時代將不復存在,臺商必須面對法制環境完善後的公平競爭與合法經營。四是大陸科技水準在迅速提高,科技人才不斷增加,臺商原有的技術與人才優勢正在消失,臺商要繼續在大陸生存與發展,必須走本地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大陸的科技、人才、原料等本地資源優勢,而不能再“自成體系”,獨立發展。五是臺商在大陸的發展與壯大,還面臨臺灣當局的處處限制與打壓,以及遲遲不開放“三通”所造成的優勢流失與發展困境。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臺商對大陸投資必須進行新的策略調整與戰略轉移,以圖在大陸的長期發展。

  大陸優勢明顯,臺商投資前景廣闊

  就未來發展趨勢觀察,在目前世界經濟前景不明與波動加劇的情況下,惟有大陸經濟保持7%以上的穩步、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因此臺商對大陸投資仍會持續增加。

  入世後,大陸市場開放步伐加快,管制減少,為臺商與外商進入許多新的領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正在形成新一波的外資流入高潮,去年大陸吸引外資超過500億美元就是一個例證,這一趨勢仍將持續下去。進入新世紀開始,大陸大力發展高科技産業,尤其是對整合電路與軟體、生物、環保等高科技産業提供諸多優惠政策,將為臺灣高科技産業加快進入大陸提供更大的發展機會。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中西部地區是未來幾十年大陸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中央與地方提供不同層次的優惠條件,特別是隨著這一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消費能力的提高,中西部地區將成為下一波投資的熱點地區。

  大陸經濟仍處於起飛階段,許多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北京澳運會、上海世博會以及各地基層設施的建設等等,所創造的龐大商機與市場,將成為臺商進入的最佳機會。同時,大陸開始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財政政策開始向農村發展傾斜,將為臺商投資創造更大更適合的潛在發展機會。

  在這種大背景下,加上臺灣島內投資環境惡化形勢難以短期內改變,未來臺商將會繼續擴大在大陸的投資,而且投資的盲目性會減少,計劃性增強;短期行為減少,長期性戰略增強;被動性減少,主動性增強,而且臺商投資會進一步本土化與多元化。

來源:中國網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