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對臺商投資展現“磁吸效應”
 
 
  來源:      日期:2006-03-16 10:32

 

    “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對臺商發展的支援。


     至此,臺商投資在經歷了從隱蔽到公開、從沿海到內陸、從“小打小鬧”到大型化集團化、從傳統産業到創新産業的漫長過程之後,終於被正式納入國家整體發展規劃。臺商紛紛表示,作為一個政策利好,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必將對臺商投資展現強大的“磁吸效應”。

     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陳建男説:“‘海峽西岸’被寫入中央規劃,會令許多臺商到閩投資的熱情越來越高。”

     與陳建男一樣,不少臺商都希望借此契機,使企業在大陸的發展得到一定提升。已在大陸休閒食品領域打出知名度的臺灣旺旺集團,近日就宣佈投資1億元人民幣,在陜西新增3條生産線。

     回顧臺商投資祖國大陸20多年的歷史,臺灣問題專家徐博東説:“如果説臺商投資大陸就像一滴水滴在紙上,那麼這滴水正呈扇形逐漸向外蔓延,而吸引它向外蔓延的外力正是中國不斷完善的經濟規劃藍圖。”

     從深圳特區到浦東開發,從西部大開發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從中部崛起到環渤海經濟圈,臺資企業的投資重點一路緊跟,搭乘著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臺資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並且普遍進入收益期。

     目前,祖國大陸已批准臺資項目6.6萬多個,實際利用臺資400多億美元,在大陸投資的臺商超過60萬人。

     長期關注臺商投資的徐博東將臺商投資大陸的歷程分為四波浪潮:第一波浪潮是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兩岸堅冰初破,臺商投資還是“小打小鬧”,但卻為後來的投資熱潮埋下了火種;第二波浪潮是90年代初期,臺商投資走向法制化和規範化;第三波浪潮出現在90年代後期,隨著香港、澳門回歸,兩岸相繼加入世貿組織,臺商投資大陸的趨勢不斷向深度和廣度延伸,兩岸經濟依存度大幅提升。

     2005年,對於臺商來説,是個特殊的年份,也開啟了臺商投資的第四波浪潮。5月至7月,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主席先後來訪,並同中共中央達成廣泛共識,其中多項內容涉及兩岸經貿。

     而最令臺商歡欣鼓舞的,還是將“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寫入“十一五”規劃。已經在福州投資十多年的臺福公司董事長莊福池説,規劃的出臺,激活了臺商在大陸進一步發展的神經,作為臺商投資的首選地,不少臺企都有在大陸拓産的詳細計劃,誰都害怕喪失商機。

     創立於1973年的臺灣知名食品企業百家珍釀造公司,最近決定在福建投資數千萬元新建一個生産基地。公司總經理江楨樑説,目前公司在大陸的業務量正在迅猛增長,新基地將專門供應大陸市場需求。

     “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帶給臺灣經濟發展也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副主任朱磊指出,“島內經濟並沒有因為製造業的轉移而出現所謂‘空心化’,而是在此過程中實現了向高科技産業、創新産業的升級。”

     兩岸經貿的加速融合,同文同種的血脈親情,讓廣大臺商在祖國大陸深深地紮下了自己的根基,而納入國家發展的整體規劃,更將引領他們從大陸的全面開放和發展中獲益,讓這根基更深、更牢。(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