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首頁 要聞 最新動態 兩岸經貿回眸 經濟一體化 “十一五” 北京奧運 臺商明天更好 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
 
 
臺海觀察:誰能救臺灣的“經濟病”
 
 
  來源:      日期:2006-03-16 09:39

 

劉紅 

    民進黨當局就職以來,經濟衰退和失業高漲成為島內經濟的基調。造成臺灣經濟衰退的諸因素中,有經濟的更有非經濟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在“臺獨挂帥”的基本路線下,有利經濟發展的條件在減少,不利經濟發展的因素在增加,干擾經濟良性迴圈的成份在發酵。面對被民進黨當局搞亂了的經濟,發展臺灣經濟需要哪些條件呢?

 發展臺灣經濟離不了兩岸經貿

    臺灣經濟復蘇的活力在哪?佔主流意見的是,發展兩岸交流、增加兩岸經貿來往可以為衰退中的臺灣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是衰退中的臺灣經濟面臨的問題是必須進行經濟轉型,轉型需要相應的方向和市場。對於只是在某幾個領域佔有領先地位的臺灣經濟,對於臺灣本來有限規模生産出來的有限産品,大陸市場完全可以容納、消化。許多受島內市場狹小影響的資金和産能,完全可以在同文同種的大陸找到付出最小代價贏得最高利潤的機會。因此,大陸市場成為臺灣産業結構調整的新平臺,在臺灣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第二是兩岸貿易對臺灣經濟産生過什麼樣的作用?3年來臺灣對祖國大陸出口是908.6億美元,相當於臺灣同期出口的4018.28億美元的22.6%。大陸及香港已經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特別是在臺灣地區出口增長中有七成靠對大陸的出口實現。3年來臺灣形成高達742.3億美元(近25000億新台幣)的順差,同期外貿順差只有419億美元,兩岸貿易成為臺灣彌補逆差、增加順差的主要來源。大陸市場成為臺灣資金創造剩餘價值的主要基地,成為臺灣經濟扭虧為贏的主要調節庫,成為獲取利潤和增加就業機會的主要動力。第三是如果早日實現“三通”,雙方貿易更趨密切,貿易總額大幅增加,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強化兩岸間的分工關係,兩岸經濟關係將出現結構性變化,必將帶動臺灣經濟走出低谷。

     兩岸經貿已經成為臺灣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問題是發展兩岸交流和經貿往來受到政治上的限制,以“一邊一國”為核心的“漸進臺獨”路線成為破壞兩岸交流的主要障礙,阻撓“三通”嚴重制約了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入和提升、削弱了兩岸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因而影響臺灣經濟的復蘇。2003年8月15日發表的“兩岸直航評估報告”,8月2日提出的“兩岸直航三階段”和10月間推出的“貨物運輸便捷化”,更是成為推遲“三通”的具體行動。總之,如果兩岸政治僵局不能緩解,兩岸關係也不可能有大的改善,兩岸“三通”只能成為口號,因而臺灣投資環境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臺灣經濟的發展必將繼續受到嚴重傷害。

發展臺灣經濟離不了國際市場

    臺灣經濟的發展過程充分證明,國際市場起到很大的作用。臺灣國民産值和出口對對外貿易的依賴度(國民産值∕進出口總值、國民産值∕出口總值),在2000年分別高達98%和50.4%,2002年也分別達到84.2%和45.2%。依靠國際市場發展經濟,再加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推動“自由化”、“國際化”,臺灣經濟對國際市場已經形成依賴關係,國際市場特別是臺灣的主要貿易對象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的好壞,必然對臺灣經濟産生相應的影響。進入2001年度,美國、日本、歐盟三大經濟體開始不同程度地進入衰退階段,尤其是“911事件”再次重創世界經濟,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推遲,2001年、200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2%、1.7%,低於2000年的4.7%,成為自1993年以來世界經濟的最低增幅。其中,2001年、2002年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僅為0.3%、2.4%,歐盟為1.5%、0.8%,日本為0.3%、負0.3%。2003年第一季度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分別增長1.4%、0%、0.8%。國際經濟的不景氣,對於出口導向的臺灣經濟而言自然會産生重要影響,直接造成臺灣出口大幅下挫。特別是資訊電子産品是臺灣出口的主力,約佔三分之一強,而且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達到近四成,美國市場需求疲弱對臺灣出口産生重大衝擊。外貿受阻,靠大進大出支撐的“海島加工型”經濟首尾不暢,不可避免地出現經濟衰退。

     臺灣經濟所需要的國際環境不理想,除了西方經濟衰退的原因外,民進黨當局在臺灣經濟面臨國際經濟環境不良的情況下,賦予對外經貿往來過多的政治任務,搞亂了臺灣經濟和世界市場的關係。民進黨當局進行“收買外交”、利用經濟往來作為籌碼發展“實質關係”、外購武器的大量化費,造成臺灣經濟大失血。在國際整體經濟形勢欠佳的狀態下,民進黨當局無視經濟規律進行的經濟活動,傷害了臺灣經濟的健康軀體,加重了國際市場和國際經濟衰退對臺灣經濟造成的危害和後果。

發展臺灣經濟離不了政局穩定

     在影響臺灣經濟復蘇的諸因素中,經濟和社會原因固然重要,但對臺灣經濟衰退不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政治因素。

     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政治因素,第一是正確的決策。臺灣經濟前50年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大的成就,決策正確是重要一條。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因為“臺獨挂帥”的政治立場錯誤,因為黨內形成的極端個人主義和陳水扁專權現象共存的組織路線錯誤,許多決策都是違背客觀規律,違背經濟規律,違背主流民意,為經濟發展製造障礙,對經濟脫困有害無益。民進黨當局局無論是政治運作、戰略運籌,還是經濟、社會政策,“拼政績、拼連任、拼臺獨”的極端行為過多,因而對經濟産生過多的反作用。

     第二是穩定的政局。經濟脫困也好,發展經濟也好,需要政局的穩定。臺灣現今的經濟衰退的背後是缺乏發展經濟所需要的政治條件,特別是長期在李登輝和各類“臺獨”勢力煽動起來的對大陸的敵意情緒下,加上綜合實力方面臺灣對大陸顯現的絕對劣勢,成為臺灣社會的巨大心理負擔,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社會心態變異影響社會穩定。在這一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堅持“臺獨挂帥”,不當使用公共權力挑起政局動蕩,推行“一中一台”的大陸政策帶來兩岸關係的緊張,激化省籍矛盾和統獨衝突造成社會不穩,從而引起社會情緒、心理、氣氛嚴重不穩,民眾信心不足,島內經濟環境日趨惡化。臺灣經濟復蘇的因素很多,但是創造為經濟復蘇和發展保駕護航的政治條件,已經成為經濟因素以外的最重要的條件,正是因為民進黨當局反覆製造政局動蕩因而無法保證政局穩定,臺灣經濟因為缺乏相應的社會氣氛和政治條件而欲振無力。

發展臺灣經濟離不了經濟規律

     就經濟因素來説,在內需消費不旺和投資環境不良的整體狀況面前,説明臺灣經濟在患上“政治病”的同時,確實患上“經濟病”。“政治病”需要民進黨當局進行政治層面的相應調整,“經濟病”則需要按照經濟規律和方式進行治療。

     “經濟病原體”第一是基礎性的。臺灣經濟發展過程有其特殊性,臺灣缺少資源、能源、市場、資本和技術準備,在人多地少、市場小原料少的客觀經濟背景下,必然造成某些方面遙遙領先,某些方面畸形發展,缺少整個經濟環境的配合和紮實的實力基礎,缺少完善的調節和處理機制,造成“泡沫化經濟”、“淺碟型經濟”。這就需要進行轉型,甩掉“泡沫成份”,把較高水準的臺灣經濟建立在紮實的産供銷實體、有效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礎之上。“經濟病原體”第二是結構性的。一是要改變傳統的政商關係。前有李登輝12年間的“黑金政治”,現有民進黨當局行政權力加緊掌握所有企業的資金命脈、重點支助支援“臺獨”泛綠軍企業和同盟軍的行為,直接干擾許多企業的正常生産。二是建立適應國際市場的産業結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臺灣得到高速發展的IT産業,目前的製造與代工優勢正逐漸削弱,以電子行業為支撐的工業投資報酬率日益降低,無論是IT産業還是傳統産業,都面臨又一次轉型和升級的沉重壓力。因此,臺灣經濟轉型的成敗成為決定臺灣是否能夠徹底擺脫經濟衰退的關鍵。

  觀察臺灣經濟的“政治病”和“經濟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非是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才有的,問題是民進黨當局的執政行為加劇了臺灣經濟的病況。民進黨當局如果能夠按照經濟規律進行決策,則有利於臺灣經濟的轉型和脫困;如果繼續在“拼經濟”的口號下“拼臺獨、拼政績”,只能干擾經濟轉型,推遲臺灣經濟的復蘇。

來源:人民網臺海觀察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