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業雙贏 呼喚“綠色直航”
 
 
  來源:      日期:2006-12-07 15:36

    4月20日,第七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開幕第一天,首次在菜博會上設立的臺灣農産品展銷區內人頭攢動。彩色甜椒、茭白筍、山葵、蓮霧、鳳梨及包裝精美的水果酥、玫瑰香醋、香椿醬、薰衣草手工香皂、絲瓜面膜等琳瑯滿目,吸引著人們駐足留連……來自寶島的雲林、臺東、嘉義、臺南、屏東等縣市10余種時令優質熱帶水果、近200種農産品深加工製品參展。

  臺灣農産品受青睞

  設立臺灣農産品展區,是大陸方面積極跟進落實有關共識和承諾的一項重要舉措

  “第一次接觸臺灣的農産品,覺得很新鮮,許多東西咱這邊都沒有,真是大開眼界。”壽光市民王煥發拿起一袋茭白筍詢問售價,得知開幕當天的農産品只展不賣後,他的臉上寫滿遺憾,“沒關係,等展銷會結束後我一定買回家嘗嘗鮮。”

  臺灣頂農興業有限公司國貿部蔬果採購專員康東恩説,擴大兩岸經濟交流,受益的是兩岸老百姓。如檸檬等水果,以前大陸多從美國進口,價格昂貴。現在,新增檸檬等水果準入,價格應當會有所下降。

  農業部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秘書長李永華介紹説,設立臺灣農産品展區,是4月15日國共兩黨舉辦兩岸經貿論壇後,祖國大陸方面積極跟進落實有關共識和承諾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大陸有計劃、有步驟、遞進展開的一系列惠及臺灣農民舉措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大陸繼去年“518”福州展會、“718”上海展會、“1018”北京農交會後再次積極宣傳推介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的一次大型經貿活動。

  兩岸經貿論壇上新公佈的5月1日才準入的4種臺灣熱帶水果中的柳橙、檸檬也出現在展臺上。李永華告訴記者,本屆展會為照顧臺灣同胞利益,對所有參展水果、蔬菜等農産品實行零關稅,部分給予免收進口增值稅的優惠政策,並提供通關便利。

  兩岸取長補短

  實現兩岸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補,成為兩岸農業交流的動力和合作的基點

  來自臺灣彰化縣的鮮美農産有限公司的展臺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甜椒,吸引了不少圍觀人群。董事長蔡易新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就開始從事兩岸農産品貿易。冬季是臺灣蔬菜的豐産期,容易造成生産過剩;夏季則颱風頻繁,自然災害嚴重,容易出現市場短缺。這恰恰形成臺灣與大陸農業的互補性,如能形成更緊密合作,既解決了臺灣農民豐産滯銷的問題,又滿足了大陸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在臺灣博尚生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壽光市紀臺鎮農民劉成德被展臺上擺放的一系列生物肥料吸引住了,“這個‘促根生’能給果實增加多少糖度?有沒有桃樹專用除草劑?”沒等總經理宋美娜回答,老劉又自報家門:“我可是咱壽光遠近聞名的‘桃王’,如果化肥好,我可以幫你們推廣到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宋美娜喜出望外,當即表示每種肥料可免費向他提供10公斤,先試用再購買。“您放心,臺灣的生化技術全球領先。我們生産的都是生物有機肥,品質絕對有保證!”

  在展會上,類似的感人場景俯拾皆是。兩岸人民渴望加強農業交流的迫切心情溢於言表。高雄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謝忱勳激動地説:“臺灣柳橙幾乎年年生産過剩。每年10月份至春節期間,大量的柳橙以正常價格十幾分之一的低價出售,就是因為沒開發大陸這個巨大市場,實在太可惜了!”

  有專家指出,臺灣有優良的品種、先進的農業技術,也有科學的管理經驗和外向型的農産品市場網路;大陸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持續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利用好各自優勢,實現兩岸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補,必將成為兩岸農業交流的動力和合作的基點。

  大陸市場開啟

  廈門將建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全國大中城市商場將常年開設臺灣農産品專櫃

  臺灣參展成員主要來自臺灣省各級農會、各農業協會、農業企業,其中縣鄉級農會和産銷班的代表佔2/3,臺灣南部各縣都有參加。採訪中不少參展成員表示很看好大陸市場,希望借菜博會開啟中國北方市場的大門。

  來自高雄縣岡山鎮的林琮隆始終喜笑顏開,展位上擺放的他帶來的“頑皮”牌系列皮蛋、番茄味豆腐乾等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以前這些産品都是通過貿易商從香港銷往大陸。這次很想通過菜博會尋找到在大陸的代理商,好好開拓大陸市場。”林琮隆説僅半天時間就有不少人前來詢問代理事宜,讓他很受鼓舞。

  李永華表示,以往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銷售主要通過推介會、品嘗會、促銷會的形式,看起來很熱鬧,但規模較小,只能持續幾天。要擴大銷售,還是需要一個常態化的渠道。除此次菜博會的推介活動,今後還將在福建省廈門市建立起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同時在全國大中城市的商場裏常年開設臺灣農産品專櫃,積極打通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銷售渠道。

  呼喚“綠色直航”

  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正視臺灣農民的呼聲,與大陸相互放開市場,簡化通關、檢驗手續與作業流程

  採訪中記者發現,兩岸農業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阻礙性因素。

  “你看,這些鳳梨不太新鮮,有些打蔫了。”在打貓果菜生産合作社的展臺前,廖欽煜指著面前的鳳梨,有些遺憾。他告訴記者,鳳梨最好采收兩三天后就能到達市場,這時最漂亮。但由於目前兩岸不能直航,鳳梨只好漂洋過海,繞道香港或者日本再進入大陸,既耗費時間又增加成本。

  蔡易新也有著同樣的苦惱,“蔬菜的保鮮期更短。目前兩岸間的蔬菜貿易一般7—9天才能到達,如果直航,至少能節省一半時間;成本也會下降一半以上。”

  臺灣省農會總幹事張永成説,農産品不比一般産品,保鮮問題主要通過直航來解決,希望兩岸三通能從農産品開始突破,早日開通綠色航道。此外,張永成認為檢驗檢疫和原産地證明也都是制約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現實障礙。希望臺灣當局能夠正視臺灣農民的呼聲,與大陸相互放開市場,簡化通關、檢驗手續與作業流程,以確保農副産品的新鮮程度,從而提高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競爭力。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在參觀臺灣農産品展區時表示,今後將進一步密切與島內民間農業組織的交流與合作,使兩岸農業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提高,實現雙贏的目標。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妮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