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論壇開創兩岸農業互補性合作新契機
 
 
  來源:      日期:2006-12-07 14:41

 

  今天上午,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系列活動在博鰲正式拉開帷幕,兩岸均派出規模可觀的出席陣營,其中,臺灣代表團更是涵蓋政黨、學界、企業界以及地方農民團體等各方人士,人數達200多人。本次活動延續了去年首度“胡連會”以及今年4月國共經貿論壇的高規格,而規模更大,並可望創下兩岸農業交流的最高規格與最大規模記錄,其意義深遠,啟示重大。

  首先,論壇系列活動為兩岸農業互補性合作交流提供了新契機。

  兩岸農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又各有優勢。臺灣農業已進入“集約化”發展階段,生産技術相對先進;同時,農業耕種、經營及管理已逐漸實現專業化和社會化,而當局對各級農民團體經營組織各種産業的積極輔導,也培養了大規模的農業企業化經營和農民産銷經營的能力。相比之下,大陸農業“粗放型”發展的特徵仍然十分明顯,勞動力及自然資源豐富廉價,大部分地區還停留在人力耕作的小農生産階段,産能低。但是,臺灣本土市場狹小,而水果、蔬菜等農産品不宜保存,一旦滯銷,往往造成農民血本無歸。近在咫尺的大陸市場潛力巨大,消費水準不斷提高,作為一個穩定、廣闊的大市場,無疑能夠成為臺灣農産品的理想銷售地,消化島內過剩的農産品。

  在不可阻擋的市場力量推動下,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90年代不斷發展,至本世紀初期已經形成相當規模。此次論壇為兩岸農業界各個階層搭建了一個更高、更廣的“面對面”直接交流平臺,相信會為兩岸農業更全面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更深入發展互補性合作開創新機。

  其次,為推動兩岸經濟發展注入生機。

  目前,臺商對大陸農業領域投資不斷擴大,合作領域越來越廣,至2005年投資總額累計已達5000多項,40多億美元。兩岸農産品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僅2005年大陸進口臺灣農産品貨值就達3.6億美元,佔臺灣農産品出口總額的10.1%,成為僅次於日本的臺灣第二大農産品出口市場;大陸農産品對臺出口5.6億美元,佔臺灣農産品進口總額的6.1%,成為僅次於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臺灣第四大進口來源地。在“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中,涉及兩岸農業交流的政策優惠就達7項之多。兩岸農業若能加強合作、各取所需,不僅能夠給臺灣農業提供再造“第二春”的空間和機會,而且可以協助大陸農業加速發展,實現互利雙贏。

  本次論壇系列活動中,兩岸與會人士將就加入WTO後兩岸農業合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當前兩岸農業合作模式以及兩岸農業合作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等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大陸還將宣佈兩岸農業合作的進一步優惠措施,如擴大臺灣農産品零關稅銷往大陸、提供福建臺資農業貸款優惠等。這些優惠政策的後續推動和有效執行,無疑將為兩岸農業乃至整體經濟的發展注入勃勃生機。

  第三,對兩岸産業合作的建制性安排做出探索。

  兩岸經貿關係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恢復,從初期迂迴的“投石問路”,發展到現階段交流領域進一步放寬、合作方式更加緊密和有組織性,基本都是通過民間、自發性的兩岸企業間交流與合作完成的,幾乎沒有涉及政府的公權力的直接推動和安排。“胡連會共識”奠定了兩岸黨與黨之間定期相互溝通的基調,首次國共經貿論壇為兩岸經濟合作做出宏觀層面建制性安排的鋪墊,而作為前兩者的後續發展與執行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則是對兩岸産業合作建制性安排的初步探尋。

  儘管作為臺灣在野黨的國民黨,其與大陸協商簽訂的政策協議的有效性和執行力有限,但由於臺灣當局的兩岸經貿政策歷來走的都是“禁止——默許——放寬——規範——調整”的路線,在經濟利益的驅動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我們有理由對兩岸經貿論壇達成的共識抱持樂觀。事實上,2005年以來,兩岸客貨運包機問題上取得的節節進展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最後,對開創兩岸關係新局面具有啟示作用

        “胡連會”結束了兩岸近半個世紀的咫尺天涯,開啟了兩岸政黨溝通的門扉,開闢了化解兩岸關係僵局的新渠道。堅持“九二共識”、尋求兩岸復談、謀求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以及增進兩岸人民福祉,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國共經貿論壇的根本目標。在目前兩岸政冷經熱的現狀下,國共經貿論壇的定期舉行、兩岸共同制定互利雙贏的經貿政策,對加強經貿合作力度、促進臺海和平穩定、開創兩岸關係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張玉冰)

來源:台灣網

編輯:妮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