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業交流不是“零和”遊戲
 
 
  來源:      日期:2006-12-07 14:01

 

        這不是一場“零和”的遊戲。

        儘管臺灣當局百般阻撓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視島內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和管理經驗輸入大陸,是一場總量恒定、非輸即贏的“零和”遊戲。然而,包括國親新三黨在內的臺灣專家學者400余人匯聚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島內10個縣市,100家農業企業和組織,703種農業深加工製品亮相兩岸農業成果展介會……種種數據説明農業交流合作是兩岸互利雙贏的大好事。

        今年4月,在兩岸經貿論壇上,大陸宣佈“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15項政策措施”中有7條涉及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內容。在剛結束的海南博鰲舉行兩岸農業合作論壇上,大陸又推出“20條”新措施,這是對兩岸農業合作的進一步細化和規範。“這些政策真是想到我們心裏了”,參加展介會的臺灣雲林縣農會代表説,當地特産古坑咖啡兩年前在大陸被搶注,讓人難分“李逵”和“李鬼”。而今,惠臺新措施中進行臺灣農産品原産地認證,保護臺灣農産品智慧財産權等措施,不啻是一枚“定心丸”,既維護了正常的農貿秩序,也保護了臺灣農民的正當權益。

        展介會期間,與會臺商中談論最多的詞語就是“平臺”和“橋梁”。在他們看來,展介會就是一扇兩岸市場溝通和産業對接的平臺,這裡商機無限。與會臺商何鴻鵬説,臺商投資大陸最賺錢的行業不只是高科技,統一集團、康師傅集團、旺旺集團這些食品加工企業也賺得盆滿缽滿。兩岸農業各有所長,結合兩者優勢就能闖世界。何鴻鵬甚至還發出了“中國不僅可以成為世界的工廠,也可以成為世界的農場”的豪言壯語。

        在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的今天,長三角、歐盟等眾多區域化經濟協同發展的成功事例,無不佐證了區域經濟“1 1>2”的效應。以我省為例,福建在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中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到全省,福清、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引得臺農紛至遝來、全國首個臺灣水産品交易集散中心在霞浦建立,臺灣一批批農産品從廈門登陸發往大江南北……閩臺農業融匯交流的腳步越邁越大,道路越走越寬,這一切互利雙贏的結果在閩臺商感觸最深,也預示著兩岸農業合作未來更廣闊的前景。

        資料顯示,自1979年至2005年底,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累計為3323.5億美元,祖國大陸成為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最大順差來源地。未來臺灣的經濟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岸經貿關係的進一步加強。阻撓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實際上就是破壞臺灣經濟增長的動力。

        雙木成林,兩岸一家。面對全球化的浪潮,乘著農業論壇和展介會的東風,兩岸同胞兄弟何不攜手去賺世界的錢? (記者 朱力南 )

    
來源: 福建日報  

編輯:妮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