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綜述:共同的話題 共同的願景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08-07-03 14:10

 

  10月17日,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主會場。400多位農業界人士、專家學者聚在這裡,參加中共中央臺辦海研中心與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為兩岸農業合作診脈斷因、出謀劃策。

     優勢互補 利益共用

     上午專題報告,下午議題研討,與會人員談得最多的就是“優勢互補”與“利益共用”。

     “優勢互補”是兩岸合作的天然條件。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陳武雄介紹:“以品種交流為例,臺灣很多作物的母種來自大陸,比方説茶、荔枝等,而臺灣在經濟作物商業化的育種方面較為領先,這正是雙方合作的著力領域。”

     “利益共用”是雙方的共同願景。中共陜西楊淩示範區黨工委書記張光強表示:“加入WTO後,兩岸都面臨如何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的課題。臺灣失去競爭優勢的農業項目勢必要向外轉移,大陸迫切需要改善農産品品質,提升加工層次,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未來兩岸農産品的互補性和替代性會進一步增強。”

     臺灣“清華大學”經濟係教授黃宗煌與華中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王雅鵬共同提交了長達27頁的論文,結語寫道:“兩岸農業合作有助於兩岸因應全球化壓力,提升兩岸人民福祉,並改善兩岸關係,故應積極規劃可行的推動方案。”

     具體務實 著眼問題

     “措施具體,切中實際!”聽完中共中央臺辦主任陳雲林受權公佈的20項擴大兩岸交流的措施,一位與會代表説。

     這是一次務實的論壇,200多名臺灣代表中,100多位來自農業生産第一線。“在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中,要讓兩岸農民成為兩岸合作的主力軍。”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介紹,他們曾在高雄、臺南、嘉義三縣各選一個村進行調研,結果願意或考慮到大陸進行農業合作的農民佔63.1%。

     上海富利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何鴻鵬在美國從事房地産業十幾年,退休後到大陸投資農業。他的目標,一是建立兩岸合作發展基金會,為兩岸農業提供資訊交流的平臺;二是籌建中國農業世貿中心,建構一個為兩岸涉農産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平臺。

     立足長遠 建立機制

     “當前兩岸農業合作模式之探討”是此次論壇的議題之一。陳武雄説,臺灣農民到大陸投資,必須要有産銷配合才能實現永續經營,目前即使在內陸地區也有了很好的發展模式。像臺灣的統一企業在新疆與當地農民合作,開創出世界級的番茄食品産業;在河南許昌,通過引進龍頭企業與當地農民在技術、推廣、經營、行銷等方面整合,發展出來的“許昌模式”也非常成功。

     “兩岸都有許多農業研究機構,充分利用兩岸的研究資源,共同研發新品種、改良品種、提高農業技術、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技術,關鍵在於建立技術的有償試用與轉讓機制。”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指出。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教授李非主張建立臺灣農民與大陸農民的對接機制。比如,鼓勵臺商與大陸農戶建立聯繫緊密的産銷合作關係,從而形成臺灣農企及大陸農企的利益分享機制。

     一天的論壇很快結束,論壇所取得的成果必將在兩岸持續“發酵”。孫立極 馬應珊

 
編輯: 張方翼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