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臺灣媒體撰文驚呼:上海發展快於臺北

  時間:2005-11-28 13:20    來源:     
 
 

  高速發展的上海已成為全球焦點。海峽對岸的臺北,儘管依然車水馬龍,在上海面前卻顯得有些底氣不足。無怪乎臺灣暢銷期刊《錢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文章驚呼:上海崛起,臺北沉淪。

  臺北:工資水準高

  上海和臺北這兩座太平洋西岸的重要城市,常常被拿來進行比較。今年10月和2003年底,臺灣《錢雜誌》兩度與權威調查公司蓋洛普合作,對臺北與上海兩地民眾在財富、職場、薪資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調查。結果表明,雖然現在臺北人的收入普遍高於上海,但上海在保險制度、加薪幅度、發展機遇和收入差距上都已優於臺北。超過30%的臺北上班族表示,若有機會,願意前往上海發展。

  《錢雜誌》的調查顯示,超過50%的臺北受訪者年收入達到50萬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以上,而上海56%以上的受訪者年收入不到6萬元人民幣。可見,臺北人的收入水準仍然明顯高於上海。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工資水準不能百分之百地作為衡量兩地經濟強弱的指標。深圳臺商呂紹榮表示:“我們曾經考慮去上海。不過,當地的人事成本實在不低。不能只看薪水,還要看到業主必須負擔的高額社會保險金。算一算,業主為每個員工負擔的保險金,至少是薪水的30%,上海的比例更是接近40%”。或者可以説,“在社會保險制度上,社會主義精神下的上海以高於資本主義的標準,強調社會公平原則。這些成本影響了上海人放進荷包裏的實際收入”。

  上海:加薪幅度大

  從薪水調漲幅度也可以看出臺北、上海兩地的差別。調查顯示,過去一年調薪的臺北人中,77.5%所享受到的調薪幅度在10%以內,34.5%的上海人工資增加。如果進一步觀察會發現,臺北受訪者過去一年竟沒有一位調薪幅度超過30%,而在去年調整薪資的上海人中,則有超過10%的受訪者工資調幅高於30%。《錢雜誌》分析認為,這個數據十分貼切地反映了兩岸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狀況,上海人或許沒有臺北人有錢,“但從薪資成長幅度看,他們正在奮起直追”。

  工作態度:上海人更積極

  在工作態度上,兩地民眾也有一定差別。在上海從事人才培訓事業的吳壽仁用“愛拼才會贏”這首歌,描述上海上班族的工作狀態。他説,上海最近幾年呈現跳躍式發展,對人才的渴求引發兩種影響:第一,你要在這裡工作,就得積極自我提升,成為符合需要的人才;第二,只要你是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給你加薪時絕不會手軟。因此,不少上海人積極進修,“待業中”的受訪者比例低於臺北。而在臺北,工作已經形成制度化。一位記者感慨地説:“臺北人感覺上是在一個設定好的軌道上工作,不用忙著給自己多找事兒做。以加班為例,要臺北人加班可以,但一定要給加班費,這是制度。但在大陸的商業城市裏,一般沒有這種制度觀念,主管要求加班,也就悶著頭地加了。如果事後還有加班費拿,員工會覺得這個領導的心腸特別好,不會想到什麼制度問題”。

  《錢雜誌》認為,如果用股票來比喻,臺北像是營運穩健的大型股,上海則像是正在高速成長的小型股。大型股的好處是穩,但欠缺爆發力;反觀小型股,風險相對較高,但成長潛力可觀,獲利機會無窮。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