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臺海經濟浪潮勢不可當 學者撰文分析個中新亮點

  時間:2005-11-24 17:35    來源:     
 
 

  近期以來,大陸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對臺新政策和新舉措,認真貫徹落實連、宋訪問大陸所達成的願景和共識,展現了極大的誠意,這不僅使兩岸關係形勢趨向緩和,同時也推動了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向縱深化發展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兩岸關係的演變發展,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經歷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或者説四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

  以1979年元旦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為開端。《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意味著祖國大陸“和平統一”對臺大政方針的確立。這一大政方針的確立,是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大陸推動改革開放路線、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戰略性轉移相配套、相適應的。由於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到80年代末,兩岸的政治堅冰開始解凍,各項交流逐步開展,兩岸的經貿交流也從原來的隱蔽走向公開、從非法走向合法,從而掀起了第一波的臺海經濟浪潮。

  第二次浪潮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新加坡“汪辜會談”的成功舉行,以及其後海協海基兩會進行了一系列事務性、功能性的協商談判並達成多項協議,使兩岸交流進一步走向規範化和法制化,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兩岸經貿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了第二波的臺海經濟浪潮。在此期間,雖然李登輝提出了阻撓兩岸經貿往來的“戒急用忍”政策,但雙方的交流與合作仍然日益熱絡。

  第三次浪潮

  從90年代後期開始,伴隨著大陸對外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香港、澳門的回歸和海峽兩岸相繼加入WTO,進一步刺激了兩岸經貿的交流與合作。到這一階段,兩岸經貿的依存度已大幅提升,兩岸的經濟關係已密不可分。特別是民進黨上臺執政之後,以“臺獨”意識形態治政,致使島內族群撕裂,政黨惡鬥,兩岸關係持續緊張,臺灣發展經濟的內外環境不斷惡化,儘管陳水扁拒絕開放兩岸直接“三通”,並且打著“根留臺灣”、“有效管理”的幌子,變相推行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政策,千方百計地阻撓兩岸的經貿往來,但畢竟“形勢比人強”,臺灣經濟的衰退和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臺灣企業界如“過江之鯽”,紛紛“西進大陸”,尋找企業發展的第二春,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不斷地向著深度和廣度延伸,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阻擋。與此同時,兩岸産、學界的交流與交往也日趨密切,研究和關注的熱點問題不斷擴展,不同專業、各種形式、規模不等的學術研討會和論壇蔚然成風,愈開愈多,從而掀起了第三波臺海經濟交流合作的新高峰和新浪潮。

  第四次浪潮

  去年大陸中臺辦和國臺辦受權發表了“517聲明”,以及今年春天胡錦濤總書記發表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和全國人大以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促成了連、宋相繼來大陸參訪,並達成了多項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願景和重要共識。近期以來,大陸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對臺新政策和新舉措,認真貫徹落實連、宋訪問大陸所達成的這些願景和共識,展現了極大的誠意,這不僅使兩岸關係形勢趨向緩和,同時也推動了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向縱深化發展,從而形成了第四波的臺海經濟浪潮。目前,這一波新的浪潮才剛剛開始,其勢愈加洶湧澎湃、不可阻擋!

  臺海經濟新特點

  可以預見,第四次臺海經濟浪潮必將在許多方面展現出新的特點。

  從地域上來講,兩岸經貿交流早已從原來單純的臺胞故鄉地發展到大陸的經濟中心地區。連、宋訪問大陸後,以黨際交流形式為支撐的兩岸經貿交流,已經成為第四次臺海經濟浪潮中的新特色和新亮點。通過一系列交流,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岸交流的地域已經發展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帶。這些大陸東部沿海最發達的經濟帶已經和臺灣的經濟相聯結,並在此基礎上,正在向中國的東北、西北、西南等更廣闊的地域擴展,從而推動兩岸經濟全方位的融合,並最終促成東亞地區的經濟融合,為全球經濟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從領域上講,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領域逐步拓展,已經向多領域和更高的層次上邁進。大陸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臺灣經濟的轉型,使得雙方吸納了對方釋放出來的發展動能,牽引出一種兩岸經濟發展的新格局。這一格局涉及到的領域包括生産、貿易、科技、資源流動與配置、消費以及經濟關係等,其實質含義就是兩岸經濟力量的分化與重新組合。

  從兩岸經貿交流的政策機制上講,兩岸在交通聯繫機制、金融合作機制、貿易對接機制、經貿協商機制、産業合作機制、人員交流機制、城市交流機制、教育合作機制等都迫切需要研究,也是第四次兩岸經濟交流浪潮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兩岸經濟蘊含著豐富的潛能、巨大的潛效,兩岸經濟交流的深化和細化,是在中華民族精神紐帶聯結下啟動的,同時也是兩岸在現代化過程中所必須的。這種領域的拓展,也正是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逐步實現的。海峽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有著無限廣闊的空間,必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大陸同胞一向關注臺灣的經濟發展,希望臺灣保持經濟繁榮,人民安和樂利,並不願意看到因為少數“臺獨”政客的錯誤政策而導致臺灣經濟的衰退和邊緣化。同樣,大陸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兩岸産、學界理應進一步加強交流,相互切磋,就兩岸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探研,尋其根、溯其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所在,共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繁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徐博東;係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院長、教授)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