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臺旅遊業者:臺灣不“三通” 把機會讓給了外國

  時間:2005-11-23 13:37    來源:     
 
 

       台灣網11月23日消息 兩岸“三通”的進程倍受各方矚目,臺灣日月潭涵碧樓董事長賴正鎰近日接受臺媒採訪時表示,對臺灣來説,“三通”是一定要的,而且愈快愈好,慢一天臺灣的競爭力就削弱一天。臺當局只要宣佈“三通”,不到六個月,股票就會上萬點。

        開放“三通” 受益的一定是臺灣
   
        島內媒體“中時電子報”報道:賴正鎰説,臺灣的地埋位置太棒了,北京、韓國、日本、東南亞都在臺灣幅射的周圍裏。明知五十年後不可能沒有“三通”、不可能不讓大陸人民入臺,為什麼不現在做呢?現在不做,只是把機會一直讓給外國,只要讓全世界進入大陸的門戶成為臺灣,資金、人才、技術的交流都要透過臺灣,受益的一定會是臺灣。

        談到近期的臺灣經濟,賴正鎰認為臺灣問題是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是兩岸問題,兩岸問題是“三通”問題。而“三通”問題裏涵蓋著一個觀光問題,如果臺灣一年開放一千萬人來臺,一個人帶五萬元進來,那就不得了了。

  資料:大陸首倡兩岸“三通”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宣佈:自即日起,解放軍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同時引人注目地提出了進行兩岸經濟交流的倡議,這後來被概括為“三通”,即兩岸通郵、通航、通商。

        但是,大陸的這一姿態沒有得到臺灣當局的積極回應。《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個月後,蔣經國正式提出對大陸“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大陸的聲音通過金門駐軍在老兵中掀起波瀾,老兵們的哭訴使蔣經國倍感壓力。一年後,臺灣當局宣佈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這一放勢不可擋,到1990年,回大陸探親的國民黨老兵達200多萬人次。

        兩岸關係呈現出某種默契,但這種默契很快被執政的李登輝破壞殆盡。1992年,臺灣公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兩岸船舶、飛機等運輸工具不得進入對方區域,違反規定的臺方人員將被罰款甚至判刑。

        為推動“三通”,大陸仍繼續做出善意的努力: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講話,再次闡明: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是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應當加速實現直接“三通”。

        這時,李登輝獨創的“臺獨”一詞出現在兩岸的報章上。1995年5月,李公開宣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兩岸“三通”的基礎不復存在,臺海陷入空前危機。

        隨後上臺的民進黨人陳水扁堅持在其所謂的“一邊一國”框架下談兩岸直航,欲將兩岸航線國際化。但在島內壓力下,臺灣當局從2001年1月1日起,分階段開放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的貨物和人員直接往來,這就是所謂的“小三通”。

        大陸方面認為:臺當局的這一計劃純屬政治手腕,目的在於擺脫困境換取時間,因為金馬與福建之間的小額貿易多年來就實際存在,且只能滿足金、馬少數民眾的需求。

        200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見後,4月29日,國共兩黨聯合發佈新聞公報,將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放海空直航列入“共同願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説,臺商將是實現全面、直接“三通”的最大受益者和支援者。他提供的數據表明,臺胞來大陸已逾2400萬人次,如直通大陸,1人可節約1萬元新台幣,全年可節約300億元。(趙靜)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