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兩岸經貿“一家親” 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

  時間:2007-02-12 15:22    來源:     
 
 

  記者從商務院新聞辦公室獲悉,2006年兩岸經貿往來進一步密切,兩岸經貿合作朝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發展。2006年1~12月,兩岸貿易額1078.5億美元,首次突破1千億美元;其中對臺出口207.4億美元;自臺進口871.1億美元。目前臺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七大出口市場,第五大進口市場,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按投資者註冊地統計,截至2006年12月底,大陸累計批准臺資項目71847個,實際使用臺資438.9億美元。

  兩岸貿易持續擴大

  去年兩岸貿易持續擴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陸自臺進口商品主要是臺資企業所需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及關鍵件。2006年1~12月,大陸自臺進口前五類商品依次為:整合電路及微電子組件、液晶顯示板、初級形狀的塑膠、鋼材、印刷電路,佔自臺進口總額的55.8%。

  二、大陸對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臺資企業在大陸加工後返銷的産品以及島內缺少的大宗商品。2006年1~12月,大陸對臺出口前五類商品依次為:整合電路及微電子組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鋼坯及粗鍛件、電視、收音機及無線電訊設備的零附件,佔對臺出口總額的29.7%。

  三、臺資企業是對台貿易的主體。2006年1~12月,外資企業(主要是臺資企業)對臺進口、出口額分別為704.8億美元和138.9億美元,佔同期大陸對臺進口、出口額的比重分別為80.9%和67.0%。

  四、加工貿易是對台貿易的主要形式。2006年1~12月,加工貿易項下對臺進口、出口額分別為612.1和111.9億美元,佔同期大陸對臺進口、出口額的比重分別為70.3%和54.0%。

  五、對台貿易仍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2006年1~12月,東部沿海省市對台貿易總額為1047.2億美元,佔總額的比重為97.1%,其中排名前5名的省市依次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目前,臺灣當局仍限制大陸2200多種産品對臺出口,致使兩岸經貿關係長期處於“間接、單向”的不平衡狀態,造成大陸對台貿易鉅額逆差。

  臺商投資平穩增長2006年臺商投資平穩增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臺商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臺商在製造業實際投資額約佔同期臺商實際投資總額的80%,其他投資行業依次是房地産業、電氣水生産及供應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農業。在製造業中,臺資主要集中在電腦、通信設備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機械製造、石化、金屬製品等行業。

  二是臺商投資仍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佔臺商投資總額的95%左右。按近幾年平均投資比重,依次是江蘇、廣東、福建、浙江、上海、山東等省市;臺商在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僅佔總額的5%左右。

  重開對臺漁工勞務合作

  2006年2月8日,在兩岸漁業界的共同推動下,商務部宣佈恢復對臺漁工勞務合作業務;5月18日,正式啟動兩岸漁工勞務合作;5月19日派出首批對臺漁工。

  大陸地區舉辦各類海峽兩岸經貿展已頗具規模,大陸企業入島辦展也取得明顯成效。2006年,經商務部批准的在大陸舉辦的海峽兩岸展共16個,涉及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紡織服裝、珠寶首飾、農産品、花卉等多種行業。赴島內舉辦的海峽兩岸展共6個,涉及電子及其零件、家庭用品、文具、醫療器械、藥品、生物科技、建材等行業。

  兩岸農業合作熱潮涌動

  大陸繼續擴大臺灣水果、蔬菜市場準入,對11種蔬菜、8種水産品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並在2006年4月“兩岸經貿論壇”上正式公佈。目前“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正與島內經授權的機構和農業民間組織溝通協商,積極落實,爭取讓臺灣農民早日受惠。

  2006年,先後在廣東(佛山、湛江)、廣西(玉林)、上海郊區、江蘇(昆山、揚州)新設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在福建省漳浦縣、山東省棲霞市、重慶市北碚區、四川省新津縣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10月底,試驗區、創業園有臺資農業企業近4500家,佔大陸臺資農業企業(5500多家)的73%左右;試驗區和創業園實際利用臺資近50億美元,佔臺資農業企業投資總額(63億美元)的79%左右。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李學斌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