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消息:由臺灣“經濟部”審議近一年的晶片廠商登陸投資案可望于年底通過,臺灣工商媒體指,當局經貿政策過度審慎可能扼殺企業界生機,耽誤經濟長遠發展。
《工商時報》八日社論《從晶圓廠登陸檢驗大陸經貿政策》表述了上述觀點。
二00五年底是開放最後兩座晶片廠商登陸投資最後限期,審議近一年的力晶、茂德八寸晶片廠投資案,受到臺灣業界及關心當局大陸經貿政策人士的注意。
文章説,對於當局有望准許晶片廠商登陸、放寬開放製程門檻,業界反應大都欣慰中帶著無奈,甚至批評決定太遲、開放程度過於保守。
這篇社論指出,目前大陸晶片廠商採用製程已達零點一八或零點一三微米水準,甚至進入九十奈米製程試産階段,臺灣開放零點二五微米製程晶片廠登陸,最多只是讓企業妥善利用閒置廠房。
“對於業界的抱怨與指責,其實我們心有慼慼”。文章説,扁政府的大陸經貿政策,表面上由李登輝“戒急用忍”改弦易轍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但實際處理態度及結果,卻讓工商業界譏為“暫緩開放,積極管理”。
事實上,包括允許大陸人士來臺投資、開放“三通”直航的政治承諾始終無法兌現或無限期延遲,即明示扁政府大陸經貿政策脫不開意識形態的羈絆,也解除不了選舉考量的陰影。
文章説,“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大陸經貿政策因政治考量無法邁開大步,不僅晶片廠商受挫,後段封裝測試廠商、輕油裂解廠商也不斷請命,希望當局體恤企業界須掌握時機登陸、與國際大廠商維持平等競爭地位的苦心。
然而,“扁政府的小心謹慎緊緊壓迫著廠商尋求生存的命脈,並讓臺灣工商業界遍嘗龍困淺灘愁滋味。”
文章指,當主事者以兩岸關係或內部選舉考量暫停決策腳步時,海外競爭對手及國際市場的發展有可能加速步伐,拉開與臺灣的競爭距離。
“為了工商企業的生存及發展,也為了臺灣經濟的生存及發展”,這篇社論最後呼籲:記取開放晶片廠教訓,切實履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治承諾,讓企業界放手全球佈局。
來源: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