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山東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時間:2005-08-30 12:55    來源: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

  曲阜地處山東中南部,東依起伏的丘陵,西瀕平野大澤,南通江淮,北接華北平原,氣候溫潤,土質肥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們就已在這裡生息繁衍。在曲阜境內發現的分佈廣泛、數量眾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證明,曲阜是山東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在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後,歷代帝王為了表示對其開創者的尊崇,不斷給孔子加封增謚。漢平帝始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到元武宗時已升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至清初更被推崇為“萬世師表”。孔子的嫡裔在漢高祖時被封為“奉祀君”,至宋代改封為世襲“衍聖公”,且此封號一直延襲到民國24年,兩千年來,倍受當政者的隆崇和優待。在封爵贈謚的同時,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的尊崇,還以種種物化形態表現出來,經長期積累,在孔子故里形成了一批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孔子逝世後,起初是以宅為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過魯“乙太牢祀孔子”,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魯相韓敕以官錢修飾孔廟,才逐步改變了宅廟的性質,使之成為官設的廟堂。後代帝王綿延相繼,不斷營飾修繕。尤其是明正德年間, 為了加強對孔廟的保護,將距今址以東4公里處的曲阜縣城移至孔廟所在地,以城衛廟,使整個曲阜縣城成了孔廟的週邊建築。至清末民初,孔廟終於被營造成一個世界罕見的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龐大建築群。

  孔廟共由104座466間建築物組成,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佔地9.6公頃。建築風格為典型的中國古典式。建築佈局為軸對稱式,九進院落沿中軸線南北排列,同時向左右兩翼均衡展開;在空間上層次分明,主體建築大成殿雄踞中央,周圍建築參差錯落,前拱後衛;庭院之中,點綴以蒼松翠柏。整組建築,佈局合理,疏密有序,金碧交輝,氣勢宏偉。

   孔廟的建築既倣帝王宮殿之制,又有著特殊的思想文化內涵:大成殿祀奉孔子及其思想學説的主要傳人四聖、十二哲,兩廡供奉孔子弟子及歷代受儒家推崇和對儒學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先賢、先儒;廟中門、坊、殿、堂的題名及匾額,所用辭語或出自儒家典籍,或是對孔子及儒家思想學説的讚辭。一座孔廟,實際上成了儒家思想在整個封建時代所佔地位的物化象徵。其每一建築,甚至在一石、一柱、一花紋、一雕飾中,又無不蘊含著人民群眾的智慧。這使孔廟不僅以其特有的深廣內涵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而且在中國建築史、美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典型實例和吸引國內外遊人的一大人文景觀。
 
  孔林是孔子故里又一重要歷史文化遺存。孔子逝世後,人們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對他的緬懷,其弟子有的廬墓,有的“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奠定了陵墓的文化園林性質。其後,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氏子孫的繁衍,在歷代帝王的優崇之下,孔子墓地面積不斷擴大,擴展成孔氏家族墓地。孔子的後裔不斷提高墓葬規格,樹碑立碣,建牌立坊,鐫造石儀,名士顯宦紛紛為之篆額題文,進一步豐富了林墓的文化意義。後人還繼承了原有的傳統,不斷地栽植佳樹名木,使孔林最終發展成一個佔地183.33公頃、 保存樹木42000余棵、墳冢十余萬個、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園林。郭沫若有詩云:“遺愛在人存槁楷,後凋垂世仰青松。”置身於蒼莽的林墓之間,人們便會受到一種悠遠文化氣息的薰陶。孔廟和孔林,以及其他與孔子(包括其弟子)有關的遺跡,均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與保護,成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紀念物。

   宋以前,孔氏的嫡裔子孫居住在闕里故宅,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孔宗願被封為衍聖公, 始開府立第, 以後不斷擴建,至清代中期,宅第佔地約12公頃,房屋560余間, 為一大型建築群落,是國內少見的古建築群。孔府特殊的文化地位,使之積聚了大量珍貴的文物藏品,其中一些藏品具有特殊的文物價值。如它所存留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各種文書檔案,內容系統、完整、全面,是世所罕見的私家檔案,對研究16世紀以後四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孔子故里,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資料,而成為國際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

  改革開放以來,故里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保護故城、建設新城已取得顯著成效,工農業生産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文化教育欣欣向榮。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孔子故里以其固有的古樸典雅的特色,融入現代的精神氣派,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在山東,在中國,在世界,展現出更加引人矚目的風采。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