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這裡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時間:2005-08-30 12:48    來源:     
 
 

    4月20日,到曲阜的第一天,我們就遇上主人為我們舉行的祭孔大典。

    穿行在神道之上,來到了"萬仞宮墻"之前,我們聽到鑼鼓聲震撼人心,而巍峨的城墻如一座思想的城堡聳立。

    一個老師,在死後的兩千年仍然受到無限的推崇,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這個人就是孔子。所以我們要永遠祭典他。據曲阜市旅遊局局長孔祥金介紹,過去曲阜每年在9月28日孔子的生日舉行祭孔大典,從4月20日開始,將改為"周祭",也就是每個周都舉行一次。我們趕上了第一次周祭。

    孔子無言。古代對世界文化有重大影響的三大文化名人孔子、耶穌和蘇格拉底生前都沒有留下著作,但其思想卻都傳播天下,並影響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為什麼?我們想到曲阜"三孔"尋找答案。到的第一站是位於曲阜市中心的孔廟。這是一座推崇孔子、表彰儒學的紀念性建築,主要祭祀"一代素王"孔子。

    按照龐樸先生的説法,儒家思維模式裏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一分為三,這在建築上也有鮮明表現,中國古代有三大建築群,分別是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和曲阜孔廟,還有東方三大殿,分別是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和曲阜孔廟大成殿。孔廟也分三路佈局,有九進院落,佔地22公頃,以此為統領,建有殿、閣、壇、祠、廡、堂、齋等466間,另有54座門坊、15座禦碑亭、2000多塊碑碣。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説僅亞洲地區的孔廟就有2000多座,曲阜孔廟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形制最典型的一座。

    隨著陣陣古樂的聲音,我們看到紅色的孔廟大門轟然打開。一個古老的世界容納了我們。

    我們靜靜聆聽著講解,同時也強烈地感受到整個孔廟傳遞出來的資訊。

    孔廟的第一道門叫欞星門,是清朝乾隆皇帝親筆書寫。古代傳説,欞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只有教育家的門前才能建這樣的門。門的前後,立著三塊巨大的石頭牌坊,分別為"金聲玉振"、"太和元氣"、"至聖廟"。 孔廟的主體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結構嚴謹。廟南北全長1300多米,寬150多米,佔地總面積14萬平方米。九進院落裏,前三進是引導性院落,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成行的松柏,散發出莊嚴肅穆的氣氛,使人的心境一下子清凈起來。蒼松翠柏間這條長長的甬道,象徵著歷史的久遠,也寓意孔子思想的深奧。遍佈孔廟的匾額,使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的庭院,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寓意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廡,分別長166米,表示儒家思想源遠流長。

    建築是一種無言的思想。

    孔廟的建築以奎文閣和大成殿最為巍峨醒目。過孔廟的第二道門聖時門,越過碧水橋,只見蒼松叢中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黃色琉璃瓦熠熠生輝,巨匾上寫著三個金色大字"奎文閣",這就是以藏書豐富而聞名的孔廟藏書樓。孔子的一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而其生前的景象一直是很悽慘的,但是他留下了閃光的思想。這奎文閣始建於宋代,于明代重修,是三層木結構建築,高23.35米,三層飛檐,四層鬥拱,十分壯觀。"奎"是星的名字,是古代28星宿之一,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後人把奎星演繹為文官之首,視孔子為天上的奎星,遂有了孔廟的奎文閣。自明代重修以來,奎文閣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襲而安然無恙,尤其是清朝康熙年間郯城大地震使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依然巍然屹立。這裡的藏書已經轉移到孔府檔案館,現在裏面展出的是孔子聖跡圖。

    奎文閣後有十三禦碑亭,記憶體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禦碑53塊,其中最大的是清康熙碑,碑身重達35噸。導遊説,這些碑多是少數民族帝王豎立的,他們也要接受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進行統治。

    過了有半米高的大成門,就能看到一座金黃色的雄偉大殿,這就是"東方三大殿"之一大成殿,這座大殿高24.8米,重檐九脊,圍繞回廊,雕梁畫棟,尤其是四週廊下環立的雕龍石柱,最為高大。這些石柱高近6米,直徑80多釐米,據説都是整塊石頭雕刻出來的,其中後檐及兩山的18根石柱是淺浮雕,每個柱石上都刻有72條龍,象徵孔子的72個弟子;前檐的10根石柱為深浮雕,每柱兩龍對翔,盤繞升騰,中間有寶珠,四繞雲焰,柱腳有波濤。這些雕刻刀法剛勁,栩栩如生,連北京太和殿也望塵莫及。

    大成殿內,供有一個兩米多高的孔子塑像,非常威嚴。

    大成殿前,是一個廣闊露臺,正前方的中軸線上有一個亭式建築,這就是杏壇,據傳説是孔夫子講學的地方。我在這裡默默地站立一會兒,似乎有聲音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原來是祭孔的隊伍在誦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聲音宏亮整齊。我為什麼不早生兩千多年成為夫子的學生?

    我們去尋找夫子的足跡。在大成殿後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聖跡殿。這裡最著名的就是保留有明代萬曆年間刻製的《聖跡圖》,120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這些已經模糊的連環畫上看,孔子的相貌並不俊美,頭凹臉闊,豁牙露鼻。關於孔子的相貌問題,去年網上有一場熱烈的討論。當時孔子研究院借孔子誕辰2555年之機,搞了一個孔子銅像揭幕儀式,並宣稱孔子是一個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孔子到底長得什麼樣?《史記》裏説,孔子生下來額頭上有包,所以取名孔丘。據專家稱,《史記》還記載,孔子其頸似堯,其顙似舜,其肩類子産,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我在明代學者張岱的《夜航船》裏見過對孔子相貌的詳細描寫,有以上幾句話,那裏更多地説"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準,河目,海口,牛唇,昌顏,均賾,輔喉,駢齒……"可見孔子的相貌並不好看,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的儒雅氣質和風度,"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胸有文曰'製作定世符',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可以這麼説,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這麼一個人,雖然長得不好看,但他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精神符號,成為中國男人最高大偉岸的代表。這是一種多麼完美的結合,所以我們對他相貌的爭論顯得毫無意義。

    更有民間傳説,孔子是父親與一個年齡相差幾十歲的女子結婚所生,身世不合俗理,長相怪異,生存上又遇上種種窘境,但孔子仍是"大哉孔子"。

    在孔廟東路,有一個孔子故宅。這裡是孔子真正生活過的地方,有一口古井,被雕花石欄圍起,井水清澈甘甜,被譽為"聖水"。井西邊有一個四角涼亭,立著乾隆皇帝"飲水拜師"的"古宅井讚"碑。乾隆8次來曲阜,在此碑題字5次。井東就是一個形同照壁的"魯壁"。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的九世孫孔鮒將幾十篇儒家經典藏入壁內,保留住儒家思想的火種。

    站在這個小院裏,我仿佛位於一個思想的源泉處。它發射的思想盪漾著,向四週擴散。雖然也屢有波折,但是好像沒有誰能阻止它的腳步。孔子生前的房屋據説只有3間,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故居就被改成廟宇,陳列他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供人們祭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思想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歷代統治者各取所需,對孔子思想進行改造,將孔子奉為"至聖先師",孔廟的規模也一天天擴大。唐代時孔廟已初具規模,有廟門、正殿、兩廡、寢殿等建築,到宋代擴大為三路佈局四進院落,金朝重修,各類建築達400余間,再經過明清兩代的擴建達到現在的規模。

    孔廟在向外擴展,然而也遇到了一些破壞力量。歷史上有幾次想用暴力或者權勢來消滅儒家思想的,第一次自然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第二次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第三次是批林批孔。然而,所有這些都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思想家孔子還站立在這裡!但是孔子思想畢竟有兩千年曆史了,有些老態,在新中國需要引進更為先進的思想,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

    儒家思想仍然潛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意識深處,怪不得每天從世界各個角落湧來的朝拜孔子的人那麼多。去年孔子誕辰2555年紀念日,祭孔活動第一次由民間祭祀改為官方祭祀,顯示了在世界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記者 郝桂堯)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