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包十八褶

  時間:2005-08-30 13:08    來源:     
 
 

     小小的包子何以有這麼大的名氣,記者懷著探秘的心理走進草包包子鋪的工作間。十幾名工作人員圍在長長的工作臺上熟練地操作著,一名老職工告訴記者,包子皮用精粉經發酵製成,頂上有十八個包褶,看上去像一朵朵盛開的白菊花,所以又叫菊花頂。 

    草包灌湯包的“秘方”:新鮮豬肉(瘦肉和肥肉的比例是7:3,瘦肉多了口感柴,肥肉多了則膩)、原汁醬油、章丘大蔥、萊蕪姜、花椒水、雞湯和骨頭湯(幾十年的老湯)等,至於這些配料是怎樣調配在一起的,董經理笑而不答。

    在餐飲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在南北大菜和洋快餐的衝擊下,“草包包子”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向前發展。特別是到了旅遊旺季或黃金假日,日接待顧客超過千人,蒸包的日銷量達五百公斤左右。有些海外僑胞和臺灣老兵回故鄉濟南探親,也不忘來“草包”品嘗一下昔日的美味,追憶似水流年,緬懷逝去的歲月。有一件事讓董馥生久久難忘,一天早上八點多鐘,一位中年婦女急匆匆地趕來敲門,店員告訴她還沒到營業時間,這名女士當時急得直掉眼淚,她説她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在彌留之際想吃一口草包包子。董馥生説當時他極受感動,讓員工以最快的速度趕做出來,用新鮮的荷葉包好後,送到老人女兒的手裏。一位在濟南做生意的老闆有一次招待一批來自北京的客戶,在遊覽了千佛山、趵突泉等名勝古跡之後,本想請他們去高檔酒店,但客人要求品嘗本地特色的“草包包子”和地道的魯菜。他們就餐後,大加讚揚道:“這才是濟南府的味道。”的確,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草包包子鋪”已不單純是一種飲食産業,而更多的體現為泉城歷史與文化的載體。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