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金融業互動互利是必然選擇
 
 
  來源:      日期:2006-12-08 11:34

 

 

   舉世矚目的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圓滿落幕。大陸有關方面宣佈,進一步向臺灣開放包括農産品、旅遊在內的諸多市場。在此次宣佈的十五項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中,雖然沒有見到金融領域的直接措施,但兩岸的金融合作與互利開放將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兩岸在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經貿互動進一步加大,大陸不僅對臺灣保持了大量的貿易逆差,而且也為臺灣的剩餘資金提供了廣泛的投資機會。例如,2005年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逆差額達581.3億美元,居祖國大陸貿易逆差來源地的第一位;在大陸的外資來源中,臺灣對大陸的投資已位居第七。

   然而,相對經貿而言,海峽兩岸的金融交流與開放則遠遠落後於實體經濟貿易與直接投資的發展。這種狀況對兩岸越來越大的貿易與資本往來的制約日益明顯。因此,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的日益密切,兩岸間金融業增進合作,特別是建立金融機構間互信機制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

   這麼説並不是講目前祖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金融合作是一片空白,只不過兩岸的合作與開放在相當程度上還局限于與貿易相聯繫的資金流動方面---如在兩岸的通匯業務這樣的低層次上。

   2002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准祖國大陸銀行與臺灣地區銀行建立直接的代理行關係,兩岸開始有條件地直接通匯。2003年4月,臺灣第一銀行等二十多家島內銀行獲准開辦“外匯指定銀行”的兩岸直接通匯業務,兩岸直接通匯取得實質性突破。

   然而,兩岸直接通匯的銀行僅佔臺灣全部島內銀行的一半左右。況且,所謂直接通匯並非全面通匯,仍局限于貿易和非貿易項下,並不包括直接投資、有價證券投資或未經法令許可事項為目的的匯款。   在金融機構的開放方面,無論是銀行、證券還是保險機構,均有一些機構到大陸設立了代表處,但是,它們還沒有在祖國大陸開設分行直接從事人民幣與外幣銀行業務。臺灣的商業銀行難以獲准在大陸從事相關業務,這與大陸加入WTO後相對較快的金融開放與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據統計,到2005年10月末,已有40個國家或地區的173家銀行在中國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有20個國家或地區的71家銀行在華23個城市設立了238家營業性機構;在華外資銀行資産總額達845億美元,佔大陸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産總額的2%%左右,其業務發展迅速,資産、存款和貸款的增長率都在30%%以上。

   此外,2005年11月,祖國大陸將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從2004年的18個城市增加到了25個。臺灣的商業銀行顯然還沒有享受到祖國大陸金融對外開放的利益。不能直接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可能會使它們喪失在大陸業務發展的契機。由於銀行業的發展也會存在先入優勢,即便今後臺灣的商業銀行可以便利地來到大陸經營各項業務,它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會更高。

    同臺灣的商業銀行在大陸的境況一樣,雖然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就批准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福建興業銀行與香港工銀亞洲四家銀行赴臺設立辦事處,但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仍然難以獲得臺灣當局的許可。2005年9月,臺灣相關部門提出大陸銀行在臺設立辦事處的法律條件已經具備,暫時可依外資銀行來臺設辦事處的相關辦法或條件向“金管會”提出申請,不過,一直未獲得臺灣高層的肯定,祖國大陸銀行在臺設立辦事處仍然懸而未決。

   兩岸的金融合作與經貿相比,滯後是明顯的。但是,政策限制並沒有抑制密切的貿易與資金往來背後所呈現的兩岸金融機構互相開放的願望。部分金融機構通過間接合作方式擴大了銀行業務的聯繫與合作。例如,2005年,臺灣上海商業銀行在香港上海銀行的協助下,與中銀香港、法國興業等五家銀行合作,為香港國泰航空公司提供2.6億美元的聯合貸款。2005年,臺灣上海商業銀行一半的盈餘來自香港上海銀行,其OBU業務有九成以上資金來源為非金融機構存款,標誌該銀行的臺商業務佔有極為重要地位。

   因此,受制于兩岸相關政策限制,使得臺灣的銀行只得通過各種方式迂迴地尋求在大陸新的合作渠道,如臺灣部分銀行通過大陸與香港的CEPA機制間接佈局大陸,一些資産規模達到相關要求的商業銀行,正積極準備向三地金融監管機構當局以CEPA的優惠方式申請在大陸設立分行。   總之,與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不同,兩岸金融仍然是分割的,這種狀況與雙方都在迅速地融入金融全球化進程的時代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兩岸金融合作嚴重滯後於經貿發展,究其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人為性障礙,也與兩岸長期以來缺乏金融合作的實踐與經驗、金融統計、金融法規及金融監管等方面的不協調等客觀因素有關。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兩岸正在以務實的態度推動全面的經貿合作與發展,這將為金融的相互開放提供巨大的制度性需求。

   在臺灣方面,臺灣商業銀行在大陸從事相關業務的政策有了些轉變。2005年,臺灣有關部門開始推動臺灣銀行通過投資與參股方式到大陸發展,金融監管機構“金管會”主張,應當儘快開放臺灣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或以參股方式投資大陸地區銀行業。然而,“金管會”的主張並沒有得到“陸委會”的積極響應與支援,使得這一提議仍停留在政策討論而不是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大陸方面,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的過渡期行將結束,所有WTO成員的金融機構都將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獲得國民待遇,因此,兩岸金融合作與相互開放將主要取決於臺灣當局態度的轉變。借助於兩岸經貿往來的東風,一些有識之士正在積極地推動兩岸金融的合作與開放。這雖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必定是一個促進民族統一與復興的光明事業。  
(人物志彭興韻 金融學博士,現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方面的研究。)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芳翼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