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金融發展與兩岸金融競合
 
 
  來源:      日期:2006-12-08 11:31

   

  大陸金融體系並未有效發揮儲蓄與投資的仲介角色,金融體制十分落後,隨著國際開放潮流之推動,以及2001年底中國大陸加入WTO,依WTO承諾,無論銀行業、證券業或保險業,大陸需在五年內完成開放措施,故大陸有相當的改革壓力。目前大陸正逐漸改革轉型,但即使金融改革壓力。目前大陸正逐漸改革轉型,但即使金融改革啟動,仍存在著相當問題在金融改革之道上困難重重。近年來,兩岸金融體系之交流逐漸增加,産生競合局勢,故臺灣金融體系之發展機會必須慎為把握。

  本文首先綜觀大陸金融體系轉型概況,接著探討其金融發展之問題,再進一步討論兩岸之金融競合關係。

  大陸金融體系近年來有相當程度的轉變,原來大陸金融體系原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發展受到壓抑,近二十年來在國內上各種因素驅使下進行改革,改革內容包括央行體制、國有銀行體制、證券市場建立,開放外資進入等。尤其近年來,國際競爭壓力加強,國內經濟金融活動增加,要求金融體系提高競爭力的壓力日增,不具競爭力的金融體系勢必要轉型。

  雖然大陸之國有銀行規模甚為龐大,但其資産品質不佳,財務狀況不良。此乃由於其已往國有銀行擔任著財政之目的,協助國有企業資金的政策性任務,未考量經營績效,累積了大量逾期放款與呆帳。這些問題放款成為國營銀行一大包袱。唯要躋身世界經濟金融之林,其銀行非大幅整頓不可。鋻於原有體質改善不易,遂自1997年開始,政府成立了資産重整公司,由四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各自成立一家資産管理公司,全盤接收這四大銀行之問題資産政府並要求這四大銀行往後之經營須自行負責績效。此外,大陸政府選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以4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為這兩家銀行增加資本金,並於2004年8月和9月分別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未來銀行機構之體質如何,以及資産重整公司之經營情形,便有待後續觀察。

  1998年以前,大陸證券市場實行多點監管,幾個政府部門和地方睟穝在與市場管理,監管權力分散,降低了監管效率。1998年後,各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證券監管職能劃歸中國證監會。逐步形成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歷年來,固然股票市場成長,但債券市場並未活絡,貨幣市場規模亦小,不論是同業拆放市場、債券市場、票據市場均有再擴充之相當空間。

  大陸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來,預計需在五年內全部開放,並已陸續展開改革開放的措施。大陸加入WTO,在金融服務業方麵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各有不同承諾內容。

  在銀行方面,外資金融機構在大陸之業務多受限制,大陸為加入WTO,承諾加入WTO之後,兩年內開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辦理國內企業貸款,五年後可辦理個人存放款業務。加入之後,在其完全開放外資機構辦理個人存放款業務之前,其內地金融機構須儘速轉型,以應付外來金融機構之挑戰,這將是大陸未來金融發展的一項考驗。至於開放地點,加入WTO前,僅限于上海、深圳試行區;加入後,逐年開放,五年後全部開放。

  在保險業方面,承諾加入WTO時,非壽險業之合資公司的外資股比可達51%,加入兩年後,設立獨資子公司即無形式限制。其他壽險業、再保險業以及保險經紀人各有不同限制,例如保險業以及保險經紀人各有不同限制,例如保險經紀人公司便需五年方解除所有限制。

  在證券方面,也有類似規範,約三年時間,方能解決相關管制,但是外資持股仍有上限。

  依WTO協議,于2006年底前即需對外完全開放。但是大陸金融問題將會在外資銀行進入大陸後面臨大幅挑戰。外資銀行具有資産雄厚、信譽好、服務好、保密性強等大陸銀行無法比擬的優勢,這是大陸金融機構在短期內難以望其項背者。

  大陸金融發展與兩岸金融競合

  大陸加入WTO,須開放金融機構與人民幣業務,其金融體系便立即面臨國際化之種種挑戰,一旦現有的各種保護措施取消,其國內銀行將處於非常不利的競爭地位,例如:對外資銀行開放中資企業的人民幣業務終將不可避免,外匯業務方面的限制將逐步取消,人民幣業務地域限制最終將解除,造成其本國銀行之部分市場出現流失,盈利能力下降,流動性受影響。而以證券市場而言,規模小,市場深度不夠,流動性不夠,未能適應對外開放的要求。因此,為因應加入WTO之衝擊,大陸勢必要加速金融體系之改革。

  歷經十餘年的發展後,大陸地區外資金融機構的設立已達到相當程度的規模,且其代表機構與營運機構亦正逐步自東南沿海的開放城市向內地擴散。自1990年代初期以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大陸金融市場的發展相當迅速,對於大陸在引進外資、加速總體經濟發展上有著積極而正面的作用,不過,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大陸的發展上仍局限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個開放城市,對於大陸各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助益相當有限,甚至影響到外商前往大陸中西部投資的意願。另外,外商銀行所帶來的行進經營技術與管理模式以及新的融資工具等,對大陸中資銀行(國有銀行)之運作機制與市場競爭力具有正面的提升作用,同時亦將加速大陸金融國際化的腳步與金融市場的開放。

  在開放過程中,大陸推出種種金融改革措施,並責成銀行降低逾放比等等。然而,大陸之金融風險並未完全減除。就大陸銀行業風險方面,則有各中不同報導。一項報導指出:截至2004夏,四大銀行之不良貸款率已經下降至農行27%,工行19.6%,中行5.43%,建行3.08%。但又有一份報導指出,里昂證券的預估,大陸金融業不良債權的總額約為4,500億美元,相當大陸2001年GDP的37%,而這些不良債權的提報損失預估為3,600億美元,約為GDP的30%。固然中國人民銀行指出:今年四至八月大陸的不良債權率已經減少1.5%,成為23%;但是一些較悲觀的經濟這家則認為,大陸的不良債權比率可能達到GDP的50%。

  就大陸資本市場風險而言,除國有銀行之外,以券商為代表的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績效趨於惡化,2004年129家券商生存狀態惡化,不良資産超過51%。估計解決目前券商危機需要花費1,000億(樂觀)、1,300億(保守)和1,600億(悲觀)人民幣。

  開放大陸之不良資産的報導甚多,資訊不一,外界不易正確評判其金融機構運作實況。無論如何,其金融體系加速轉型,金融機構加速改善,乃是必須要走的途徑。

大陸金融體系之問題與評估


  大陸金融體系仍有甚多問題,包括下述幾點:
1.金融機構體質脆弱
  金融體系原即配合政府政策,本身不需要負經營成敗責任,競爭力未在市場考驗下成長。


2.金融法治的健全性和完整性仍不足
  大陸金融體系的法制健全性仍然不足,蓋已往銀行所扮演的政策性國庫之角色尚未完全蛻變成著重效率的商業銀行機能。新種金融業務的法規尚未訂定,在長期發展上所需的配套措施未臻完善。


3.金融機構之設置未配合經濟發展腳步
  金融機構之設置,多就行政區域的考量,未充分老師經濟發展的需要。省區的國家政策銀行與農民銀行,大多金融機構之發展並未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


4.貨幣政策獨立性不夠
  大陸央行執行貨幣政策,並不以穩定貨幣環境與物價為唯一考量,而是配合國家政策的工具之一,支應政治經濟政策的其他考量,貨幣政策獨立性不足,常有貨幣環境過熱或過冷而未持續穩定貨幣環境的情形。
  大陸金融體系原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受政府多方管制,由於諸多因素方造成金融改革之推動,諸如社會主義之失當、經濟改革之必要、國際局勢之潮流,以及大陸當局期望成為經濟金融大國之遠景等。


5.金融穩定待考驗
  對於大陸金融體系是否穩定,有兩種看法,一派認為是穩定的,另一派認為是不穩定的。認為金融體系可維持穩定的一派看法,提及大陸民眾的高儲蓄率,使銀行得以抵銷壞帳的衝擊,而且人民幣匯率穩定,對外貿易一直是順差。此外,目前人民幣仍然得到老百姓的信任,銀行存款持續增加。其實,大陸之銀行的逾放比雖然數據頗高,但是由於政府做為銀行之後盾支援,因此,一般民眾對下放 經營績效並不在意,鹹相信國家會支援銀行債信,故目前為止並無銀行擠兌危機。


  認為金融體系不穩定之現由為:主要是大陸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産佔的比例相當高。且農村信用社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據不完全統計,大陸至少有50%以上的農村信用社已資不抵債。許多地方的農村信用社相繼發生了擠兌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人民幣幣值之變動方向一直為眾所矚目,其匯率水準一向由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到底人民幣是否將由固定匯率制度朝向浮動匯率制度,何時將改變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尚無明確宣示。未來匯率制度改革時,將造成外匯市場一大衝擊,有造成金融不穩定之虞。如何改革開放且兼顧穩定,乃是一大課題。

  兩岸金融競合

  兩岸金融交流以來,臺灣資金流向大陸的比較多,大陸資金來臺灣的比較少。在臺灣産業發展過程中,近年來對外資需的壓力並不大,大陸對外資與外債之仰賴便甚多,非常需要資金,大舉借入外債,極力吸收外資。

  根據筆者主持之研究計劃調查得知,以前臺商赴大陸投資時,其資金來源最主要的是在臺母公司之資金,其次為臺灣地區的銀行,再次為第三地銀行(如香港、新加坡等),至於由當地銀行籌資者則甚少。換言之,來自於大陸地區者少。這尚未包括由於探新而自臺灣攜出或匯出至大陸的資金。但是,此一趨勢亦可能逐漸改變,在大陸經營期間較長且健全之臺商,已逐漸有機會取得大陸當地之資金。

  隨著兩岸經貿活動之增加,兩岸金融機構亦有互設據點之舉措。以銀行業而言,臺灣已有七家行庫赴大陸設立辦事處,但是尚未能獲准在大陸設立分行,更遑論人民幣業務之開辦,至於臺灣證券業與保險業亦已有數十家在大陸設立據點。而大陸亦有幾家地區性銀行開始研擬申請來臺。但是兩岸金融機構能否進一步順利設立據點,則尚待雙方政府議決。

  目前,大陸金融體系與臺灣仍有相當差距。兩岸金融發展之差距,應該仍須相當時日才有可能拉平。即使上海、北京發展神速,但是大陸之城鄉發展差距甚遠,所得分配頗不平均。而其居高不下的逾放比率,是其國有銀行改革的一大夢魘,難以突破。再加上大陸中西部發展相對落後,仍以傳統而落後的金融服務方式來經營,將拖緩大陸整體經濟金融改革的速度。面對種種挑戰,臺灣並非全無機會,仍有契機與轉機。至少在可預見的五至十年之間,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程度仍是大陸所難望其項背。這種相對優勢,今日務需確實掌握。

  鋻於兩岸間的政治敏感性,政府在兩岸金融交流制度上尚有諸多保留。未來如何務實地進入金融監理方式的談判,作業方式的協商,以有利兩岸金融業之穩定發展,乃是一大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來源:《兩岸經貿》10月號第154期

編輯:芳翼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