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大陸市場 臺資銀行磨刀霍霍欲搶灘登陸
 
 
  來源:      日期:2006-12-08 14:01

 

 

     在外資銀行紛紛進軍大陸金融市場的同時,垂涎已久的臺灣金融業也蠢蠢欲動。臺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放寬金融機構投資大陸限制,臺資銀行有望到大陸設立子行。島內14家銀行正積極備戰,準備搶灘。屆時,大陸金融市場將成為中資銀行、港資銀行、臺資銀行、外資銀行共同會戰的大戰場。

    臺灣的金融服務業産值已佔臺灣GDP的10.1%,與製造業所佔的21.1%已相去不遠,但金融機構目前空有4兆多新台幣的龐大遊資,卻面臨沒有企業可放款困境。因為許多臺灣企業西進,臺資銀行卻無法赴大陸設分行,以致銀行企業放款業務大幅萎縮,才轉而經營消費金融部分,卻釀成“雙卡風暴”,若再不讓銀行到大陸投資,對臺灣經濟將有不良影響,反之則有利臺灣經濟發展。如果銀行業可以赴大陸設立分行,不僅可以找出生路,而且外資也會對臺灣的銀行業有並購的興趣,間接促成銀行業的整並。

    臺資銀行“登陸”,也是中小型臺商希望兩岸能儘快協助“解困”的關鍵議題。截至2005年底,天津市共有1821家臺企,是臺商在大陸北方投資最多的地區,超過八成的當地臺企有融資需求。目前,天津已有34家臺企提出貸款申請,總額達5.64億元。東莞、昆山、成都等大陸臺商聚集之主要地區,臺商融資難題均普遍存在。

    一旦大陸全面開放金融市場,臺灣的金融業連自己最能把握的中小型臺商融貸這塊大商機,也會完全流失。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曾經表示,融資困難是臺企在大陸投資的最大難題,因為沒有臺資銀行跟進。臺企要在大陸做到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發展,最重要的是讓臺資銀行進入大陸。

    現在已有14家臺資銀行為登陸做起準備。畢竟,誰也不想坐困島內,坐觀港資銀行、外資銀行加速入華拓展商機。根據有關規定,外資銀行到大陸設子行,子行的註冊資本只要10億元人民幣,至於子行股東的資産規模,則要200億美元。島內目前符合資格的銀行有:臺銀、土銀、合庫、一銀、華銀、彰銀、北富銀、國泰世華、兆豐、玉山、臺新、中信、臺企銀等13家。在大陸佈局已久的建華銀行因為11月13日正式合併北商銀而達到有關條件,成為第14家符合資格的銀行。統一銀行國際開發總經理杜德成説:“臺灣的金融業如果不能走出去,以區域為舞臺,坐困島內,幾乎沒有前途。”

    專家認為,臺資銀行到大陸投資設立銀行,是臺資銀行在大陸獲利的最快方式,也方便在大陸的臺商。今年10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曾表示,希望更大規模的臺資銀行能登陸成立。而據臺灣媒體指出,鋻於12月大陸銀行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國臺辦將推動臺灣的銀行到大陸投資設立臺資銀行。

    銀聯信分析:

    大陸金融業全面開放之際,臺灣金融機構正努力擠進大門。臺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同意開放銀行業赴大陸設立分行,將銀行業從“禁止投資類”轉劃為“允許類”。但真正實現兩岸金融互通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大陸和臺灣在互設機構,特別是互設營業性機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障礙。銀行業是一個高風險的、非常敏感的、涉及到廣大存款人利益和社會金融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為了保護廣大存款人的權益和安全,維護金融的穩定,對銀行業必須有特別專業的、特別審慎的監管制度的安排,同時需要有跨境銀行監管的良好合作和資訊共用機制。

    目前,臺灣的銀行已經在大陸設立了7家代表處,但是這些代表處轉為分行開始從事營業性的業務還存在兩個方面的障礙:首先,臺灣當局目前還沒有完全對臺資銀行進入大陸設立營業性機構完全放心,還有很多法律上的限制。第二,目前臺灣當地的金融監管當局還沒有和大陸銀行監管當局建立監管備忘錄,還沒有建立密切的合作和資訊溝通的共用機制。因此,中國政府還無法保證臺灣的銀行在大陸設立機構開展業務以後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管,更好的保護廣大存款人的安全。

    同時,大陸也有一些商業銀行有興趣到臺灣設立機構,這些銀行提出設立代表處的申請目前還沒有明顯的進展。因此,還需要兩岸銀行共同努力,克服障礙。(銀行聯合資訊網)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芳翼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