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聲音
 
臺商在大陸上市完全沒有政策障礙

  時間:2006-07-17 15:38    來源:     
 
 

           國臺辦經濟局局長:“臺商在大陸上市完全沒有政策障礙”

  “我們正在考慮是否申請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這可以緩解目前的資金壓力。”4月19日,一位在蘇州從事電子加工業的臺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是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大陸資本市場與臺資企業高峰論壇”上的一幕。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經濟局何世忠局長在論壇上表示:“臺商在大陸A股上市已經完全沒有政策障礙,我們鼓勵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進一步擴大融資渠道。”

  在大陸,由於信用市場不完善,臺資企業幾乎無法得到信用貸款,只能以抵押貸款的方式獲得資金,但抵押款往往只有被抵押物實際價值的五六成,因此,不少臺資企業都遇到資金瓶頸。

  “我們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工廠,完全靠自有資金不可能,能抵押的廠房、土地都早抵押出去了,籌資是現在很頭疼的問題。”一個IT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事實上,臺資企業的融資困境早已被國務院有關部門注意到。

  去年9月,國家開發銀行與國務院臺辦簽訂了《關於支援臺灣同胞投資企業發展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12月制定並公佈了《臺資企業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暫行辦法》,為臺資企業提供300億人民幣的專項開發性貸款。

  “300億相對於60000多家臺資企業的融資需求來説,杯水車薪。”富蘭德林投資銀行總經理劉芳榮説。而前臺灣證券部門官員,現中國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戴立寧教授分析:“這300億貸款雖然已有企業申請到,但量還是不大。”

  從去年開始,由於兩岸領導人頻頻來訪,兩岸溝通渠道比往常暢通,臺資企業明顯感受到,政策面上正逐漸寬鬆。

  在上周舉行的兩岸經貿論壇上,國臺辦主任陳雲林還宣佈了大陸方面將進一步採取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15項政策,“‘臺灣當局’對臺資赴大陸直接投資有限制,而對臺資在大陸上市則‘愛恨交加’。”劉芳榮認為。“愛”是因為不回臺灣搬錢,不會使臺灣地區的資本流向大陸,“恨”則擔心這些公司在大陸落地生根後,臺灣當局可能失去控制。

        之前,大陸要求上市公司的關係人交易必須低於30%,這將很多企業攔在門外。“我們臺灣的母公司和大陸註冊的子公司交易量不可能降到這麼低,但現在中國證監會態度變了。”前述企業負責人説:“證監會主動找我們了解情況,説個案個辦。”

  記者獲悉,深、滬兩市將在5-6月重開IPO大門,現在進度最快的三家臺資企業:華映光電、晉億實業及海鷗衛浴,已經排隊等候發審。

  “我們正在進行上市輔導的臺資企業就有8家,有上市意願的更多。”劉芳榮總經理透露,由於滬市是主機板,要求比較高,大多數臺資企業都選擇深圳中小企業板塊。

來源:牛股網

                                                                                                                             編輯:龍貓田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