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網友對“十一五”計劃的展望
 
 
  來源:      日期:2005-10-25 15:30

 

網友:我的視界    
   
       老百姓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計劃的目標和內容呢?老百姓的期望是:

       一、呼喚農村的社會發展得到財政的有力支援

       過去農民受到財政支援,都是通過單純經濟手段,如稅收減免、糧食補貼、種子補貼等等。比較起來在農村社會發展受到財政支援的內容幾乎沒有,即使有也是少量的不配套的,例如農村電力、電視、教育等等單項領域的財政措施。

       在二十多個省份已經取消農業稅情況下,也就是農村財政基本上靠外來投入情況下,十一五計劃期間,人們希望在農村社會建設方面看到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支援。特別是希望看到有目的性的、綜合性的財政配套投入。特別是希望看到由於有了財政對農村社會的配套支援,帶來城市民間資金也向農村地區進行資金流的流動。

       人們這樣希望是因為過去計劃執行期間,單純對農業投入同時伴隨著農村社會的衰落和農村事業的不發達的發展,造成了太多的社會發展不平衡。

       二、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國特色

       中國的經濟增長過去以粗放方式為主,人們習慣於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集中使用,對於分層次分目標有效益的集約化增長模式還不熟悉。

       但是,集約化增長方式也不能光是西方那一種。西方所擁有的集約化生産模式,將商品的服務型、研究性、開發部分留在國內,將落後工藝生産轉嫁國外的模式,我們也不可學。

       我們應當探索適合中國的城鄉發展目標的集約化生産方式。例如發展中間服務業,發展適合中國城鄉一體化的商品連鎖生産經營物流的管理模式。使集約化發展模式為我們的目標服務,而不是單純為集約而集約。

       三、沿海經濟從外向型發展轉到內外向型平衡發展模式

       目前沿海經濟受到一系列經濟因素影響,要求從單純外向型轉到內外向兼顧的平衡發展模式,也就是沿海經濟發展要對內地和西部發展,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應當看到過去十多年大量人才、勞動力和經濟要素集中在沿海的情況應當變了,應在十一五期間發生根本改變。人們希望在十一五計劃期間,在沿海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同時,形成人才和資金也向中西部走的平衡發展模式。 
       
       四、走出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中國有數以億計的農村居民要轉化為城市化,但是並不一定都要進入大城市,甚至也不一定都要佔用耕地建設新城市。可以探索在相對集中和環境不破壞的條件下,讓農村居民享受城市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管理者也必須把城鄉的一體化管理納入城市管理當中,因為城市勞動力來源、旅遊資源等等經濟因素越來越與農村分不開,必須將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綜合考慮,才是中國城市化的應當走的路。

       來源:發展論壇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