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機械製造〕中國裝備製造業期待“十一五”機遇
 
 
  來源:      日期:2005-11-15 10:15

 

  即將到來的“十一五”被稱之為戰略機遇期。

  無疑,“十一五”規劃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轉折性意義,它將勾勒出中國經濟未來五年間新的發展思路和趨向,帶動一系列的政策轉變,也將為中國裝備製造業帶來良好機遇。

  從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簡稱《建議》)內容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是其點睛之筆。在這次全會上,自主創新首次作為國家戰略寫入中共中央的全會公報。

  中國政府對自主創新的強調,意味著自主創新將由理念上升至運籌層面,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進行部署實施。自主創新將成為中國強國的新戰略。

  目前,躋身全球製造業第4位的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且擁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然而我們不能忽視自己的軟肋:自有品牌建設和自主研發水準的差距。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發展先進製造業關鍵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産業整體技術水準。中國製造業在“十一五”規劃中惟有向高端和前沿轉型,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在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中,裝備産業發展導向將出現令人期待的變化,國家對裝備工業的扶持政策,有可能是新時期産業政策中最令人矚目的新動向之一,裝備製造業有可能成為國家重點支援的行業。對此,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證實,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裝備製造業和資訊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肯定是“十一五”的重大項目。只是對此要處理好四個關係:自主創新與地方保護主義;自主創新與戰略聯盟;自主創新與經濟全球化;自主創新與智慧財産權保護。

  《建議》首次明確提出企業是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將成為“十一五”期間産業政策扶持的重點。筆者認為,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的優勢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且在相關領域擁有技術比較優勢的現代産業、裝備和零部件已具備進口替代效應的創新型下游産業等,都可能成為未來投資的重點流向。機械裝備工業等看似低水準重復建設的行業,如果有企業主動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或者新技術發展,同樣可以擁有機會。

  針對“發展先進製造業”,許多行業專家都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間利用多種途徑培育自主品牌,發揮製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並指明技術創新是培育自主品牌的前提。

  自有品牌建設是企業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中,在産品、技術與服務日趨同質化的趨勢下,謀求以品牌創造差異化的戰略抉擇。筆者以為,惟有更多的企業懂得了怎樣確立自有品牌發展戰略,才能提升的整個國家的品牌競爭能力,使中國的先進製造業立足於世界。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品牌,要在開放競爭中加快産業自主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要結合企業機制和發展戰略的調整,不斷提高自主智慧財産權産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國家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


  “十一五”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想像。以汽車工業為例,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預測,到2010年,我國汽車工業將基本形成産業發展、資源配置、市場開拓的主導能力;基本形成汽車産品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産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節能、節材、環保、安全及發展迴圈經濟的技術應用也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能更深程度地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

  而在更為廣闊的裝備製造業領域,也將實現更多令人期待的突破。
  (源自:機電商報)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