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姚景源:“十一五”規劃與民營企業投資熱點
 
 
  來源:      日期:2006-05-12 10:35

 

     一、“十五”期間中國宏觀經濟基本態勢

     我國在“十五”期間投資總額達到了29.5萬億元,總量比“九五”期間增加了15.6萬億,增長速度則比“九五”期間的20.2%高了9個百分點。從更大的時間跨度看,“十五”期間的投資總額超過了1981年到2001年20年間的全部投資總和。“十五”期間中國投資的迅速增長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起了重大的拉動作用。正是由於我們有了這樣規模的投資拉動,所以中國經濟也保持了持續、快速、穩定增長這樣一種基本態勢。怎麼來概括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呢?就是十六字:“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平穩,活力增強”。

     1、“增長較快”。是指我國在“十五”期間國內生産總值保持年均9.5%的增長速度,而同期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是3.8%,我們比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高了5.7個百分點。

     2、“效益較好”。有很多統計指標,通俗地講我們就看三個口袋。一個是看政府收入,也就是財政口袋。整個“十五”期間我國的財政收入從2000年的1.3萬億增加到去年突破3萬億,財政收入翻了一番,從政府這個口袋看效益是好的。第二就是企業的口袋,工業企業在2004年的時候盈虧相抵盈利突破1萬億人民幣,去年達到了1.4萬億人民幣,我們各個企業家都深深體驗到,整個“十五”期間是中國近十多年來企業效益最好的時期。第三就是看老百姓的口袋,也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去年我們國家城市每人平均收入是10493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是3255元,城市每人平均年收入比2000年增長了58%,農民收入增長幅度儘管不是很高,低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收入,但是,應當説也是來之不易。所以,從政府的財政收入、從企業利潤、從城鄉收入這些角度來看,整個中國經濟運作的效益是好的。

     3、“價格平穩”。2004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到全年4.9%。當時有一些專家擔心中國會出現通貨膨脹,但2005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就是通貨膨脹率是1.8%,世界平均是3.6%,我們僅僅相當於世界物價上漲率的1/2。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這種高增長、低通脹的形勢是多少年來我們都沒有遇到過的良好宏觀態勢。

  4、“活力增強”。中國經濟充滿活力,活力的重要內在標誌就是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民營經濟的發展充分表明瞭中

     國經濟存在的內在活力。我去年三次去浙江對民營經濟進行調查,我深深感覺到民營經濟充滿生機。義烏這個縣級市有68萬人口,其中有10萬人在外地經商,自身還剩58萬人,經濟法人(主要是民營的成分)加上個體人員一共是11萬個單位,除了老弱病殘基本上都是老闆了。義烏是一個小商品集散地,幾萬家展位在那裏,而且我看到的展位都是世界一流的水準。如果在一個展位前面站兩三分鐘,需要兩個月才能逛完所有的展位。我當時是隨機抽樣了三個展位,我説你們的産品都賣到哪?有一個是基本上全部賣到歐洲,還有兩個是50%上下都出口。所以我想義烏這個小地方已經和整個世界經濟結合到一起了。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民營經濟的生機勃勃是中國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支撐點。

     正是由於我們整個國民經濟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平穩,活力又在持續的增強,所以從經濟總量上看,去年我們達到了18.2萬億人民幣的國內生産總值,而2000年是9.9萬億。這個數值在整個世界經濟當中的排序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總量上進入了世界經濟的第四位。每人平均GDP也出現了迅速的增長,在2000年的時候,中國每人平均GDP是949美元,到去年增加到1707美元。也就是説,中國現在正處在每人平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樣一個重要的增長平臺上。我們要看到整個中國經濟保持這樣的增長,投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民間投資現狀

  1、民間投資總體概況。2005年我國民間投資與上年相比增長率達到了42.3%,同期全社會投資增長率是25.7%,民營經濟投資的增長率快於全社會的投資;民營經濟投資在全社會投資總額當中的比重為39.5%,2004年則為34.9%,一年間比重上升了4.6個百分點,這一組數據説明我們民間投資無論是在增長幅度還是在總量上,都在迅速的增長。

  2、民營經濟投資的城鄉分佈。分城鄉來看,民營經濟主要投入方向是城鎮。去年我國民營經濟在城鎮的投入佔其總投資額的69.7%,投在農村的部分佔30.3%。再看增長率,民間投資投到城鎮的這一部分,同比增長51.1%,投到農村的部分增長了24.9%。所以我們從城鄉分佈的角度看民間資本的投資,大塊投到城鎮,小部分投到了農村;從增長率來看,城鎮的增長率快於農村的增長率。

  3、民間投資的行業分佈。目前我國的民間投資,從行業分佈來講,排在第一位的是房地産業。排在第二位的是製造業,製造業當中又相對的比較集中在10個行業裏。這10個行業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業、紡織業、通用設備製造業、農副産品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民間投資的第三大行業是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産供應業,第四大行業是批發零售業,第五大行業是採礦業。這前五大行業有什麼特點呢?據我們分析,這前五大行業的發展主要是源於消費結構升級的拉動,其次是源於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特別是工業化進程中重化工業比重不斷提高這樣一個重要特徵。

     三、通過對“十一五”規劃的解讀看民營經濟投資熱點

     1、新農村建設。

     “十一五”規劃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14項重點建設工程。僅以農村公路來説,“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完成農村公路建設120萬公里,而在整個“十五”期間全國公路建設是35萬公里。所以,從目前民營經濟投資在城鄉分佈比重和增長率的角度看,結合“十一五”規劃,我認為民營企業家要仔細研究新農村建設,要看到新農村給我們提出的新的投資領域,要看到新農村建設當中的市場和商機。

     2、適應消費升級的産業、行業。

     我國現正處在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週期的上升期。新的經濟增長週期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經濟自主力量在不斷增強。什麼是經濟自主增長力量呢?重要的就是産業和消費結構的升級。2005年我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是36.7,農村居民是45.5,相比1978年,這兩個數據都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的不斷下降,這説明人們消費的選擇性在增加,消費的能力在增強,消費的結構在不斷升級。消費結構升級是一個大問題,經濟學家和我們的企業家應該有更多的力量研究消費結構升級。我們現在正處於每人平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增長平臺,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是消費結構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升級,這一點應該得到我們企業家更多的關注。

     “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擴大消費,要提高和增強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這樣的提法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我們知道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很重要的區別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消費是整個經濟環節的末端,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的位置移到了最前邊,它是整個經濟的先導。所以,從“十一五”期間要擴大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這樣一個規劃的角度來看,這不僅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增長和發展的機會。我們現在居民儲蓄人民幣存款去年年底達到了14萬億。在“十一五”規劃當中還講,我們城鄉居民收入在未來五年每年要保持5%以上的遞增,而且中央現在正在加大力氣提高中低人口的收入,同時還要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一系列事情,這些都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消費環境。所以消費在整個“十一五”期間對整個經濟拉動的作用會日益凸顯,消費將是“十一五”期間一個重要投資領域。在“十一五”期間,凡是適應消費升級的産業、行業,適應消費升級的産品都應當成為投資熱點。

     3、裝備製造業。

     中國現在處於工業化迅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很重要的特色就是重化工業比重在不斷的提高。關於重化工業在中國有很多的爭論,我同意厲以寧教授的觀點: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當時靠的是鋼鐵、汽車、建築業;日本從戰敗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靠的是傾斜生産方式,也就是向重化工業傾斜。中國工業增長的斷面也很清晰,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主要是食品、紡織,90年代的是輕工、家電,現在則是鋼鐵、汽車、電子、機械、化工,所以我覺得爭論要不要搞重化工業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重化工業要能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十一五”規劃對我國的工業、包括重化工業做出了明確的規劃,所以我國的工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也會成為企業家投資的熱點。

     4、服務業。

     再就是服務業。去年經過全國的經濟普查,比較準確地掌握了中國第三産業的發展狀況。我國第三産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佔的比重,經濟普查的數據是40.3%,與我們自身相比當然是有很大的發展,但跟國際比較我們仍然還是十分的低。且不論發達國家,即使發展中國家,第三産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所佔的比重也大於51%。而且我們的第三産業不僅所佔比重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結構層次也低,我們缺少現代服務業。“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未來五年中國第三産業比重要上升3個百分點,在第三産業中就業的勞動力所佔比重要上升4個百分點,我們應該從這兩個指標中讀出市場來,讀出商機來。可以參照的是,現在外資的流入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去年是603億美金的流入,目前最大塊還是在製造業,但是增長最快的是在服務業。我們應該把發展服務業看成投資的重要空間。

     5、節能産業與環保産業。

     “十一五”規劃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未來五年,我們要把單位能耗降低20%。這是一個必須要實現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對於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中國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性至關重要。這個任務是很艱巨的。一方面要靠解決機制和體制問題,比如説我們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要通過深化改革,這是一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有一個技術和投入問題。我舉一個例子説,節能燈,我們家裏面也用節能燈,但是用來用去大家不願意用了,節能燈是節電,但它價格高,使用壽命短,最後核算下來省的電錢還不夠購買它的價格和壽命錢,所以現在不少消費者不願意使用節能燈。這是什麼問題?是技術問題,品質問題。由於我們整個經濟發展受到能源和資源的約束,我們也看到相當一部分企業投入到能源和資源領域,當然這是必要的,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我們現在能源和資源的狀況比2004年有所緩解,煤炭現在也是庫存在增加,價格在回落。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都是投入在能源的生産加工上,很少投入在能源的節約上面,所以節能産業也應該成為我們今後投資的重要領域之一。當然還有一個就是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我想未來在環境保護方面,也是我們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

     最後,我認為在投資方面還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産能過剩。2005年在整個中國宏觀經濟當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部分行業的産能出現過剩。如果不對過剩的狀況有所把握,盲目投資、重復投資,就可能會給經濟造成損失。對於産能過剩我主張是要兩方面看,一方面要看到産能過剩的問題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另一方面産能過剩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好事。我們都講要調整産品結構、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什麼叫了這麼多年這麼難呢?就是因為在大量的消耗、大量使用情況下,在産品暢銷情況下,難以得到調整。現在出現産能過剩實際上是市場給了我們一個信號,我想未來在調整結構方面,不僅僅有政府的號召,同時也有市場的力量,也為企業的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投資熱點,根本上還是要市場引導投資,還是要讓企業家自主決策。 (作者:姚景源,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