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十一五轉折 中國到底要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
 
 
  來源:      日期:2006-04-04 16:16

 

  矛盾凸顯期

  《21世紀》:中國到底要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實際上有很大爭論,您覺得“十一五”規劃能不能給這個爭論畫個句號?

  白和金:問題就在這裡。為什麼對重化工業産生這麼大的爭議?實際上不是説重化工業不需要發展,而是按照傳統工業化的思路還是按照新型工業化的思路發展的問題。“十一五”的轉折性意義之一就體現在這個方面。到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交接,是傳統工業化的局限性和弊端充分暴露的階段,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關鍵的階段。

  “十一五”的另一個轉捩點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從前2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來説,注重效率,追求快速增長,追求物質財富的迅速增加。發展戰略採取的是“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先富起來,當然也講到要兼顧公平,但是公平是擺在了“兼顧”的地位。現在,採取這種發展模式所遺留下的問題更加凸顯:收入差距擴大、城鄉之間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地區之間不協調、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不協調、內外部不協調等等。所以説,進入21世紀前20年,既是發展的黃金歷史機遇期,又是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不單單是發展問題,也包括改革問題。前20年改革主要是打破舊體制,主要採取政府放權讓利的方式,叫做普遍受惠,無非是受惠程度上有差別。而當進入新世紀之後,我們進入一個從前20年以破舊為主轉向立新為主,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新機制,要對已經形成的各種利益關係做一次新的大改變,攻堅難度非常大,風險也比過去大得多,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係比過去的難度也要大得多。

  《21世紀》:一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什麼樣的基本要求?

  白和金:有這樣幾點,第一是經濟市場化的推進要基本完成。可以説前20年主要是完成了産品的市場化,即産品的生産、流通、交換、分配,以基本取消指令性計劃為標誌,包括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基本完成,産品價格基本上由市場供求形成。現在在物質産品和服務産品的生産流程中間,指令性計劃的比重不到2%,可以説微乎其微。95%以上的産品,無論是農産品、輕工業品、冶金産品價格,基本上都是市場自主形成。目前,市場化主要是規範性差的問題。

  更突出的問題是在要素配置和産權制度的市場化問題上,要素配置和産權制度上還存在著明顯的雙軌制,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市場化問題。包括資本要素、土地要素存在明顯的雙軌制;産權制度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産權制度,無論是在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都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很多腐敗現象、尋租現象都是和産品市場雙軌制相聯繫的,倒賣統配物資、倒賣批文之類的,現在這些問題少了。當前的腐敗尋租都是同要素市場的雙軌制和産權制度的雙軌制相關,所發生的案子都是和金融、證券市場、信貸銀行業、土地相關,還有人事與國有企業改制、轉製造成的國有資産流失問題,這些都是要素市場的産權制度的問題。

  《21世紀》:所以説,下一步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點要進一步推進解決要素配置和産權制度的雙軌制問題。

  白和金:是的。第二點,就是儘快把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基礎性的制度安排完善起來,特別突出的是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充滿競爭,如果沒有社會保障制度構築一個安全網的話,那在市場競爭中就會造成極大的社會振蕩。還有社會信用制度、公共財政制度都是完善的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制度。

  第三點是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職能定位問題。前20年,中國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有鮮明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特徵。在資源配置上,政府還要審批項目、批資金,個別還要干預銀行的信貸、企業上市,在股市上2/3的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是不流通的,這些都是雙軌制的典型表現。政府批土地、強制徵地、低價徵地,對這些企業的領導是行政性的,並不是經過市場選擇出來的職業經理人,這些問題都可以看出政府主導的色彩。甚至在非公經濟的私營企業也看到政府主導在干預的影子,比如江蘇的“鐵本事件”。

  《21世紀》:之前20年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為什麼現在大家覺得關鍵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

  白和金:任何市場經濟都離不開政府的規制,政府要制定一些市場規則,而且要維護市場規則。政府的協調也很重要,政府的宏觀調控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主導和主宰市場。政府的作用是增進市場的積極作用,但是對市場所固有的缺陷,比如説市場失靈、外部性問題、公共産品等問題發揮作用。

  一個比較健全、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比初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範性更高,也應該是法制化程度更高的市場經濟。按當年(1992年)小平同志的説法,估計可能還要2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比較成熟、比較定型。

  機制新探索

  21世紀:在這種背景下, “十一五”規劃的性質、功能、發揮作用的機制就必須要有創新,必須要有新的認識,這些新的認識就表現在這次規劃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有所創新。

  白和金:“十五”計劃已經發現每一個部門都搞專項規劃,專題規劃不規範,很容易回到以前的規劃體制上,就是大家仍然比較看中批項目。另外,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進,如何體現計劃或者規劃的基本性質是指導性的,既不能取代市場,又不能扭曲市場經濟的作用?用什麼手段實現?比如宏觀調控,如果手裏面沒有一把米是“叫不來雞”的,我們講發展速度、品質、效益、結構的調整,其中政府的作用顯示在政府投資,包括壟斷性行業,如果手中沒米怎麼辦?又如何調控?所以,這就需要探索規劃實施的新機制問題。這次“十一五”規劃在總結前兩個計劃的經驗基礎上,對總體的規劃綱下面要設置的專題規劃做了規範,並不是什麼行業都要去搞一個專題規劃。

  21世紀:關於能耗、污染、水資源三項重要指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之中,其操作性如何?

  白和金:這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能耗,統計監測和監察體系就要建立起來。同樣,水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也是由能源部門、水務管理部門、環保部門核查之後才能算數。而且要把這些指標納入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中,將來就不考核GDP增長多少,而是考核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對一些大耗能、大耗水、大量消耗資源、佔用土地的一些産業,要制定各種市場準入的標準,符合標準的項目才能上,不符合標準的項目上了也要停産整改。當然這是一些直接措施,還有一些間接調控的措施,比如説理順資源性産品價格,運用價格機制來降低能耗。所以,這個就要探索一些新機制。

  投資體制也要做重大改革,改為核準制和備案制。不是核準投資項目的經濟問題,而是核準外部性的問題。備案當然就更明白了,在國土資源開發佈局上明確劃分四類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經濟開發區、技術開發區,就是從這些方面來探索實施新技術。

  另外是指標的約束性,內涵主要是兩類,一部分是政府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比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等,而這些是屬於約束政府自身的指標,是要檢查考核的。約束性指標並不落實到公共財政預算安排上,而是表現在對關係社會公共利益的重大外部性問題,主要是資源、環境問題。當然最後還包括進一步明確建立形成一種規範的中期評估制度、後評估工作等等,這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實施的新機制,這些內容都體現在 “十一五”規劃當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