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阿朱經濟茶座:“十一五”規劃的“約束性”暢想
 
 
  來源:      日期:2006-03-22 11:06

 

  “約束性”指標的提出,給科學發展觀安了“抓手”,各級政府樹立新的政績觀有了具體內容,老百姓衡量“父母官”是不是“以人為本”有了尺度。

  “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有一個抓住各方眼球的熱點:22個量化指標被分為14個預期性指標和8個約束性指標。

  發展指標中提出“約束性”指標,在我國歷次五年發展計劃的制定中尚屬首次。細讀這8個約束性指標,讓人生出許多暢想。

  暢想之一是科學發展有了“抓手”。

  經過持續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遇到的資源、環境、社會等各種問題,已經暴露得比較充分。所以,黨中央提出走科學發展之路深得人心。但怎樣做才叫“科學”的發展,又怎樣才能制約各地政府種種不科學的行為,各級官員不見得心中有數,老百姓更是不甚了了。現在,22個指標不僅使得“增長”的含義更加豐富,還因為有了約束性指標,使得增長的品質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規定。就算你的GDP快到百分之十幾,你那裏的能耗太高、污染太重、社會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不達標,你的經濟工作就是不合格的。這些指標似乎給科學發展觀安了“抓手”,各級政府樹立新的政績觀有了具體內容,老百姓衡量“父母官”是不是“以人為本”有了尺度。

  暢想之二是凸顯本屆政府“注重民生”的特色。

  按以往經驗,一個國家制定五年規劃是何其大的一件事,似乎和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直接關係。而這次規劃的22個主要指標中,反映經濟增長的只有2個,反映經濟結構的有4個,反映人口、資源、環境的有8個,反映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有8個。以往被地方政府追捧、並當成政績主要標誌的GDP等經濟增長指標,僅僅只是預期性指標。而8個約束性指標,主要集中在“人口資源環境”和“公共服務人民生活”兩大類,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門提出的“要確保其實現”的要求。

  這樣的指標設置和定義,讓我們感覺到了政府決心要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GDP增長的好處,也體會到政府從破解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生産等民生難題入手,扎紮實實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良苦用心。

  暢想之三是政府自己挑戰自己。

  盤點“十五”,我們可以發現,有兩個指標沒有實現:一個是能源指標,另一個是環保指標。兩大指標不能實現,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官員的“硬約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裏,只要能上項目、引外資、保證GDP增長兩位數的就是好幹部。很少聽説哪個地方為空氣裏多了點二氧化硫、城市能耗增長過快而罷免幹部。

  “十一五”規劃提出的8個約束性指標,不僅包括了“十五”放空的能源和環保指標,還覆蓋了人口控制、耕地保有、養老保險、農村醫療等領域,可以説個個是硬碰硬的問題。要把這些總目標的指標層層分解細化到各級政府,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實施步驟並有效地完成,工作相當繁複,難度相當大。8個約束性指標白紙黑字要破解難題,而且“具有法律效力”。可以説,政府對自己的執行力提出了挑戰,並請來全國人民做裁判。

  “十一五”是我們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新起點。所謂承上,就是仍然要保持國民經濟較快發展的勢頭;而啟下,則要求我們要開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局面。一系列新的目標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務,預期性指標和約束性指標正是滿足這一系列“新”的指標體系。它們不僅讓我們對“十一五”規劃有了信心,也對中國今後五年的發展有了新希望。

來源:《人民日報》 (2006年03月20日 第十三版)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