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學者:佈局“十一五”建設新農村 臺商大有可為
 
 
  來源:      日期:2006-03-15 13:45

 

  台灣網3月14日消息 作為在大陸投資多年,並成為兩岸經貿來往重要組成部分的臺企和臺商,如何融入到“十一五”建設中,如何發展壯大自己在大陸的事業,如何為兩岸經貿交流做出積極的貢獻,本網記者就此專訪了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張冠華教授。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1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閉幕,大會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一五”規劃),是指導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綱領。張冠華認為,“十一五”規劃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於臺商在大陸進行更合理的投資與經營佈局,兩岸合作潛力巨大,商機豐富,臺商大有可為。 

  自主創新以及産業結構調整 兩岸合作空間巨大

  張冠華表示,大陸提出在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十一五”起著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強調科學發展觀,其中一個重要立足點就是加強自主創新。

  張冠華指出,自主創新不僅是大陸要關注的問題,臺灣經濟也面臨這個問題。臺灣經濟一直以來主要是加工出口型的産業,技術含量不高,自主創新少,産品附加值處於價值鏈的低端,這種産業發展到一定層次不升級就面臨淘汰或被迫外移。因此,臺灣産業也面臨加強研發創新的問題,這與大陸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關於如何在自主創新方面進行合作,張冠華認為,大陸的“十一五”規劃為加強自主創新將採取一系列措施,重點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在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産業競爭優勢的同時,調整優化産品結構和産業佈局,提高整體技術水準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大陸加強自主創新,一方面為臺商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臺商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大陸的自主創新創造新的商機;另一方面以可以通過兩岸企業、産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提高兩岸的自主創新能力,如共同建立自已的技術標準,創建自己的品牌等等,通過深化兩岸産業交流與合作,加快兩岸産業的轉型升級步伐。

  張冠華認為,在大陸“十一五”規劃中,還提出要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特別提出要通過優先發展交通運輸、物流、金融、資訊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以及豐富消費性服務業等,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在整體産業結構中的比重與水準,特別是提出大城市要將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重點,這也為臺商投資提供了新的機會。目前,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已步入後工業化階段,2005年服務業佔島內GDP比重已超過70%,但臺灣服務業長期以內需導向為主,目前受島內市場規模限制發展空間受到制約,需要向外拓展服務半徑與空間。在臺灣第二産業已加快向大陸轉移的情況下,服務業也迫切需要跟隨第二産業到大陸發展。大陸的“十一五”規劃提出加快服務業發展,同時2006年大陸加入WTO的過渡期結束,大陸服務業市場將加快開放,這就為臺灣服務業轉型與兩岸服務業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極好的機遇,並有利於推動兩岸經貿關係邁向一個新的層次。

  “十一五”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有利於臺商在大陸進行更合理的投資與經營佈局

  張冠華認為,“十一五”強調要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要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與人民生活水準差距趨於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這有利於臺商在大陸進行更為合理的投資與經營佈局。根據大陸區域發展現況,目前有長三角、珠三角等臺商熱門投資經濟區域。未來,隨著大陸環渤海經濟區加快開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以及西部大開發等,這些地區也應當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熱點地區。臺商在投資中,要根據大陸區域經濟佈局,調整自己的投資佈局。

  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結構調整 臺商要開發大陸內需市場

  張冠華認為,長三角和珠三角作為大陸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地區,目前已成為臺商投資最集中的地區。今後,隨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投資環境的變化與産業結構的調整,這些地區的臺商也要相應調整自己的投資與産業佈局。一方面,臺商傳統産業要加快技術升級和産業結構調整,並順應當地産業結構調整向高附加價值和現代服務業方向轉型,實際上許多臺商已在調整自己的投資與經營策略;另一方面,臺商也可以將原有的勞力、資源密集型産業及高耗能産業向生産要素更低廉、能源條件更好的中西部等地區進行合理轉移。再者,隨著大陸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臺商投資從拓展大陸內需市場考慮,也應在投資佈局從東部地區向內地延伸。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潛力很大

  與上述兩個地區相比,“環渤海經濟圈”的資源更豐富,勞動力、土地成本相對較低低。張冠華認為,“十一五”規劃提出要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帶動環渤海灣地區的經濟發展,該地區有望成為未來臺商投資的新熱點。該地區具有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好、産業配套能力強、內需市場大等一系列誘因,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北京、天津在人才、資訊聚集等方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吸引各類臺商前往發展。

  西部資源豐富 商機待開發

  張冠華表示,西部大開發的加快也將為臺商提供更大的商機。如西南地區五省市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為臺商提供了很大的商機,主要包括:

  1、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生物資源也豐富,且處於熱帶以及亞熱帶地區,跟臺灣在緯度上相近,因此在農業合作、開發多樣性生物資源上,臺商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原先從臺灣轉移到東南沿海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已經不適合當地的經營環境,西南經濟區的開發為臺灣製造業進一步向內地轉移提供了機會。

  3、西南地區旅具有豐富的遊遊資源和多樣的文化景觀,隨著西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臺商在這裡投資旅遊休閒業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4、隨著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加快實施,西南地區會扮演橋頭堡的角色,臺商可借此擴展東南亞市場。

  建設新農村 兩岸農業合作潛力巨大

  張冠華表示,建設新農村是大陸“十一五”規劃中的重點和亮點,大陸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大陸廣闊的農村市場,8億多的農民消費市場,使新農村建設成為一塊大蛋糕。而臺商在新農村建設上,也是大有可為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臺灣已經完成農業的現代化,其很多農産品在技術和産品的附加值上都比較高,但限于土地資源有限,生産成本很高,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正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因此,臺灣的優勢農産品可與大陸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低廉勞動力相結合,通過兩岸産業合作提高臺商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臺灣的農業生産水準較高,在農業技術推廣、農産品流通體系、農村專業化組織、農産加工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經驗,臺灣的專業農民、農産加工企業及農業組織,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利用大陸建設新農村這一巨大商機,更廣泛地開展兩岸農業合作,共同兩岸農業發展。

  “十一五”規劃提出加快兩岸三通 推動臺商投資保護臺商權益

  張冠華認為,2006年是大陸“十一五”開局之年,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臺商與外商相比,在語言、文化以及情緣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他們在大陸進行投資不僅為個人帶來了財富,為臺灣帶來大量的外匯,同時也有力促進了大陸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在“十一五”當中,大陸明確提出了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進一步促進兩岸三通,推動臺商投資,推進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特別是提出了推動臺商投資相對集中的地區,如海峽西岸經濟的發展,這些對兩岸經貿關係都有深遠的影響。

  張冠華最後強調,在臺商投資較密集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陸應該重視臺商的權益和利益,其中包括在政策方面提供扶持,為臺商提供更好的經營環境。
 
  (謝曉萍 張方翼)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