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十一五”時期應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
 
 
  來源:      日期:2006-02-15 11:26

 

  ———著名學者遲福林提出三點建議

     近日,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撰文指出,“十一五”時期的改革,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為此,他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要把建立公共服務體製作為“十一五”時期改革攻堅的重大任務。

     遲福林認為,建立公共服務體制是新階段解決社會新矛盾的內在要求。他説,關於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溫總理在去年9月5日和今年1月9日的講話中提出了“兩大矛盾”的重要論斷,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當前,我國確實面臨著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一是經濟快速增長同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廣大社會成員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同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産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對第一個突出矛盾,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對第二個突出矛盾,應當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從現實情況看,擴大並強化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關鍵在於實現政府轉型,在於建設公共服務體制。因此,“十一五”時期,要以推進政府轉型為重點,加快建立體系健全、結構合理、運作有效、管理規範的公共服務體制。

     遲福林指出,當前,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十分迫切。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隨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大、城鄉差距比較嚴重,就業、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的國家之一。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解決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舉措。

     他進一步指出,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重大作用。它不僅是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舉措,而且還可以給人們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對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有重大影響。因此,把建立公共服務體製作為“十一五”時期改革攻堅的目標之一,會使改革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支援。

     第二、應把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産品作為“十一五”時期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的主要任務。

     遲福林提出,.“十一五”時期應著力解決廣大社會成員最基本的公共需求。他説,未來幾年,解決好以下方面的問題尤為迫切:一是就業與再就業。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儘快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就業服務體系。二是公共衛生和初級醫療保障。目前,迫切需要在制度設計上使人們享有基本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三是義務教育。“十一五”時期,實現義務教育的全部免費,已成為社會對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四是社會保障。按照低水準、廣覆蓋的原則,“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將所有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五是公共安全。應繼續加大力度切實解決生産、衛生、食品等公共安全方面的問題。

     他認為,當前,困難群體的增多和利益受損,已成為一個客觀現實,並且成為社會公平、公正的焦點問題之一。因此,“十一五”時期要著重解決好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並建立困難群體利益保護與利益訴求的正常渠道。

     遲福林還認為,“十一五”時期應當努力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方面有重要突破。打破城鄉二元制度結構對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十分重要。“十五”時期,我國實現了城鄉稅制的統一,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十一五”末期,如果我們能夠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方面有實質性進展,將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大作用。為此,“十一五”應當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遲福林強調,應充分估計基本公共産品的供給對“十一五”時期緩解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作用。從現實情況分析,基本公共産品的供給能夠有效地縮小貧富差距。例如,這些年教育與醫療費用上漲過快,大大高於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並成為拉大貧富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學者估計,在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各種因素中,教育因素大概在20%左右。從城鄉的實際收入差距來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將為縮小城鄉差距,破解“三農”問題提供有效途徑。

     第三、要把建立公共服務體製作為“十一五”時期政府轉型的重點。

     遲福林指出,政府轉型要適應我國社會矛盾變化的客觀需求。今後幾年,要有效地解決社會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二是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長與公共産品供給的短缺、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相當薄弱,對擴大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缺乏充分的估計和深刻的理解,緊迫感不強。為此,遲福林建議,應建立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務分工體制。他分析説,我國實行分稅制以來,在中央集中財力的同時,省、市兩級也進行了財力的集中。但在財力向上集中的同時,職能和責任並未相應調整。結果出現了越往下,政府承擔的社會發展責任越重,但所具有的財政資源越有限的局面。我國自1993年實行分稅制以來,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係基本沒有新的變動,現在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係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十一五”時期,從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的需求出發,重新界定中央與地方的職權範圍,併為減少行政層級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一是要明顯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比重;二是建立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地區間公共支出的基本均等化;三是要逐步實現財政預算和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

     遲福林進一步建議,應按照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的要求,推進政府改革和事業機構改革。一是以擴大公共服務職能為重點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我國現行的五級政府體制效率比較低,需要減少行政層級。“十一五”時期,全國大部分地方實行“省管縣”的條件將成熟。二是以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為目標推進鄉鎮政府改革。鄉鎮政府改革要與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制結合起來。三是將事業機構納入公共服務體制統籌規劃和改革。按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統籌考慮和設計事業機構改革方案。

     他指出,應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適度競爭、監管有力的公共服務體制。他認為,一個有效的公共服務體制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適當引入市場機制。一要把一部分競爭性、經營性強的準公共産品交給企業或非贏利性組織,以便政府將更多的財力集中到提供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上來;二要注重發揮民間組織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形成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關係;三要建立政府、社會、個人責任與義務相平衡的公共服務機制;四要把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者和監管者的職能分開,以有效地實現對公共服務的監管。當前,要鼓勵民間組織在解決就業、環境保護、扶貧開發、艾滋病防治、社會福利、社區服務、慈善救助等方面發揮作用。

     最後,遲福林提出,2005年以全國範圍內農業稅的取消、非公經濟發展36條的出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推進為重要標誌,拉開了新階段改革攻堅的序幕。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改革力度比較大的一年,是某些領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是改革攻堅和啟動“十一五”時期改革具有重要影響的一年。今後幾年的改革攻堅,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具深刻性和複雜性。建立公共服務體制,涉及到政府職能、政府治理理念、政府治理結構的轉變,還涉及到重大利益關係的調整。在這個特定背景下,加強改革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至關重要。

來源:中國改革報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