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遲福林: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與再分配
 
 
  來源:      日期:2005-12-19 16:46

 

  我國既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又是體制轉軌的大國。在每人平均GDP達到1000美元之後,我們面臨著實現經濟增長與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雙重任務。本文就我國再分配的背景、再分配的重點以及再分配中的政府作用三個問題談談看法。

  面對我國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應當客觀地判斷再分配的現實需求

  我國每人平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後,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並由此進一步擴大了收入差距和城鄉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分析社會矛盾變化的進程,把握再分配的特定背景和現實需求。

  1. 我國社會面臨著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

  多年以來,我們一再強調,經濟不發達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主要矛盾。實際情況是,伴隨我國社會開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變,社會面臨著兩大突出矛盾:一方面,仍然面臨著經濟不發達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面臨著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産品嚴重短缺的突出矛盾。後一個突出矛盾主要表現在就業、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六個方面。

  面對社會兩大突出矛盾,以下3點判斷很重要:第一,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發展的水準還比較低,並且發展嚴重不平衡,發展對中國來説仍然是首要的任務。第二,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需求呈現全面快速增長的客觀趨勢。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第三,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對政府轉型提出了更為緊迫、更為現實的要求。因此,我國政府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以基礎性的公共服務為重點,致力於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需求。

  2.“兩大矛盾”對再分配有重要影響

  未來的10-15年,是我國由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發展的重要時期,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對再分配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既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又可以為實施再分配提供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全社會公共需求的深刻變化對再分配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1) 就業與再就業是影響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水準的直接因素。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至今已向社會釋放出3000多萬下崗職工。此外,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還有上億剩餘勞動力將逐步轉移到城鎮中來。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成為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重點之一。

  (2) 健康水準對中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貧困人口的威脅相當大。據統計,農村貧困人口中有70%是因為疾病造成的。因此,改革城鎮基本醫療保障體制,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已成為廣大社會成員越來越迫切的需求。

  (3) 教育水準對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有重要影響。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導致拉美收入分配不公的各種因素中,教育因素所佔比重高達25%。我國5億多農村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還不到7年。這種受教育狀況加大了城鄉收入分配的差距。

  (4) 基本的社會保障已成為中、低收入群體對再分配的突出要求。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不廣;二是農村的社會保障嚴重缺失;三是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經驗證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於再分配的順利進行,有利於滿足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

  (5) 生産、衛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來越成為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需求。近期不斷發生的礦難引起人們對公共安全的極大關注。數據表明,2004年,我國産煤量僅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礦難死亡人數卻佔世界礦難死亡總人數的80%。

  (6) 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生存和健康的直接需求。最近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從中國的情況看,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並增加其投入,已成為再分配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大問題。

  面對我國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應當充分地估計基本公共産品供給對現階段再分配的重要作用

  適應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有效地解決再分配要充分重視基本公共産品的供給對再分配的重要影響。

  1. 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反映了我國從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過渡的客觀趨勢

  (1) 公共需求的主體正在不斷擴大。首先,城鎮中低收入群體成為基本公共需求的主體之一。他們對公共醫療、義務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公共需求日益強烈。其次,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潛在的公共需求已開始轉化為現實需求。

  (2) 公共需求的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廣大社會成員的個人總需求中,公共需求的比重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需求已開始成為社會需求結構的主體部分。

  (3) 公共需求的數量正在不斷增長,層次在不斷提高。在廣大社會成員的需求結構中,吃、穿、用等私人産品需求經過27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後,其增速開始趨於穩定,但公共需求的年均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對公共服務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

  2. 基本公共産品的供給能夠有效地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1) 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有專家估計,目前我國城鄉的收入差距為3.3:1,如果把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因素考慮在內,城鄉的實際收入差距在5-6倍左右。這説明,城鄉二元的制度安排拉大了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

  (2) 對貧富差距的影響。這些年,我國的教育與醫療費用上漲速度過快,大大超出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並成為拉大貧富差距的因素之一。2003年,我國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2622.2元,而農民一次性住院費用平均為2236元。辛苦勞動一年的收入僅夠支付一次的住院費用。這與前幾日披露的哈爾濱某醫院收取一個病人的醫療費高達數百萬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從20世紀80年代未至今,大學學費上漲了20倍以上,而同期普通城鎮居民的收入實際增長只有2.3倍。

  (3) 對利益矛盾與利益關係的影響。近些年來,由於利益關係引發的社會問題比較突出。這些問題的相當一部分同基本公共産品供給的欠賬和不公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改革開放27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已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這為建立國家公共財政體制,為國家通過擴大公共支出以保證基本公共産品的供給提供了一定的財力保障。未來幾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産品,既有客觀需求,又有現實基礎。

  面對基本公共産品供給對再分配的重要影響,要大大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

  國際經驗説明,收入差距與公共産品的供給都同政府的職能密切相關。從我國的情況看,要有效地解決再分配,關鍵在於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1. 政府轉型要適應我國社會矛盾變化的客觀需求

  今後幾年,要有效地解決我國社會的兩大突出矛盾,改革攻堅應當實現兩個基本目標: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為此,政府要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正確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規範、協調、服務和監督的作用,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二是強化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産品供給中的主導作用,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現實情況表明,經濟發展和經濟運作中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仍未解決,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仍然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正確選擇。與此同時,建設和諧社會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以往,由於我們長期把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在發展生産力的同時,未能自覺地解決好生産關係變化所引發的各類矛盾與問題;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未能重視社會事業發展。此外,在某些具體的改革實踐中,出現“泛市場化”的傾向。例如,一個時期有些地方提出把醫療推向市場,這使本來嚴重短缺的公共産品供給雪上加霜,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2. 要確立政府在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中的主體地位

  當前,建立公共服務體制,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儘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大大提高公共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總體水準;二是要把事業機構改革納入公共服務體制的建設中來,建立機制靈活、結構合理、運作高效、管理規範的公益性服務體系。

  在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同時,應當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中的作用,使政府的作用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形成合力,相互促進,以實現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服務提供。

  3. 要把滿足廣大弱勢群體的基本公共需求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點

  弱勢群體的增多和利益受損,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客觀現實,也成為公平與公正的焦點問題。因此,要優先為弱勢群體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産品。第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第二,提供初級保健和義務教育等基本的公共産品;第三,提供就業和再就業的機會;第四,建立利益保護與利益訴求的正常渠道。落實科學發展觀,關注民生,就是要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産品。這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重點,社會再分配的重點。

  北歐一些國家的實踐證明,有效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既能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又能提高國家的綜合競爭力。面對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借鑒北歐等國的經驗,我們應當著力研究和解決公共服務與社會再分配、公共服務與公共治理結構、公共服務與公共政策轉型等重大課題,以加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遲福林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