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中國經濟藍皮書:“十一五”開局之年如何起好步?
 
 
  來源:      日期:2005-12-14 13:53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二日電(記者  阮煜琳)剛剛發佈的中國經濟藍皮書中,中國經濟學家提出,依靠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超常增長來支撐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轉變增長方式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保證。二00六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二00六年能否開好頭,對實現“十一五”的各項發展目標乃至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的《二OO六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即中國經濟藍皮書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撰文指出,自二00三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期,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的良好局面。但依靠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超常增長來支撐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必然加劇資源、能源、運力供給的短缺,使環境不堪重負,並引起通貨膨脹,良好的發展勢頭就有可能發生逆轉。

  鄭新立稱,轉變增長方式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保證,二00六年,要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目標出發,通過自主創新推動增長方式轉變。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但不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換來的工業化。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當前産業結構中處於産業鏈低端的産品重復建設嚴重,生産能力過剩,而科技含量高的産品生産能力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實現高技術産業由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為主轉變。

  ——提高産業技術水準。依法關閉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要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資訊、生物等領域的技術進步放在重要位置。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形成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産品和國際知名品牌,帶動國家整體科技水準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要打破地區封鎖、行業壟斷,使各類企業充分競爭,以達到優勝劣汰的效果。

  鄭新立認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要深化財稅、金融、投資和企業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使全社會都朝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進。通過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和節約資源。改革投資體制,建立國家對投資的導向政策。同時,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重視污染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推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提高勞動者素質。
 
來源:中國新聞社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