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吳敬璉稱改革要付成本 2007是中國經濟拐點?
 
 
  來源:      日期:2005-12-14 13:37

 

  昨天,由《財經》雜誌主辦的每年一度的《財經》年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隆重召開。《財經》年會被稱為“目前中國關於經濟走向極具權威性和前瞻性的思想交流盛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邀請並吸引了大量政府高級官員、國際組織要員、企業領袖以及中外知名經濟學家積極參與,出任演講嘉賓。會議的議題與解讀國策趨勢、探討産業前景有關,被認為在中國財經界建立了一個高品質的思想交流平臺,該年會在國內外經濟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

  今年的《財經》年會邀請的發言人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尚福林、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經濟學家吳敬璉等財經“大員”。這些全球財經高官及政界要員共同對2006年國際政治、經濟、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與展望,並聚焦金融與資本市場、能源與資源、通訊與資訊産業及消費市場的全球戰略。

  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呈緊密結合趨勢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過去只是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現在變成了雙向流動,國內公司的海外收購活動越來越頻繁。20年前,國際資本進入中國都是通過合資的形式,很少走資本市場,但現在,海外資本進入中國的方式,都願意選擇資本市場。”昨天,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孫強在《財經》年會上説。他舉例,新橋收購深發展,凱雷收購徐工集團,呈現的趨勢是兩者結合。

  孫強認為,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已經發生了幾個比較明顯變化。首先,從過去把中國當成一個邊緣的市場,進展到把中國當一個必爭之地;二是中國從全球市場上的一個小卒變得舉足輕重。十幾年前國際資本把中國當成一個遠景計劃,但是現在已經開始要求迅速取得效果。孫強介紹,很多大公司把亞太區的總部搬到了中國,並且有些國際上的大公司已經開始要求董事會必須拿出中國戰略。

  第一上海投資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勞元一也證實説;“當前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的新趨勢,是同國內的民營資本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了。”他進一步分析,國際資本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付出高額投資、承擔高風險的同時,換取高回報。國內和國外資本已經結合在一起了。

  最早的國際資本進入中國是跟産業資本進來的,是為了拿市場份額,拿訂單。還有一些是通過跟著智慧財産權進來的,例如一些藥廠或文化産業。“當時有人認為,國際資本都是在尋找便宜的生産力和生産資料,其實並不是那樣,現在看更加不成立。因為國際資本不會為了一點點便宜就進來,如果毛利空間沒有40%以上,他們不會輕易將工廠從本國搬到中國。”勞元一説。

  鄧普頓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MARK MOBIUS説,海外基金投資中國需要“F、E、L、T”。“F指公平,是首先需要一個公平的環境、市場對投資者是公平的;E指效率,我覺得香港和上海的交易所都是比較有效率的;L指流動性,因為我們用來投資中國的大部分資金是共同基金,只有流動性好的市場,才能方便買賣,也從而方便我們的投資者申購和贖回;T指透明度,指公司運營,管理層態度也要是透明的。”他説。

  中外資銀行鏖戰已見硝煙

  交行上市前引入了匯豐銀行、建行引入了美洲銀行、中行也已經與蘇格蘭皇家銀行結成戰略投資者。在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進程中,戰略投資者充當了一個重要角色。“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話題也成為國有商業銀行議論的焦點。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朱民認為,從市場開放走向股權開放使中國銀行業改革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銀行有4.5萬億資本,走向國際化不可避免。而引入戰略投資者也就是引進了國際先進的會計準則和管理水準,同時,還使國內銀行提高了國際競爭水準和開放水準。股權開放在中國對外開放中具有戰略意義。

  朱民説,“進來只是第一步,是為未來出去作了準備。”例如,中國的中小企業去英國投資,中國銀行可以為其應收賬款保底,使中小企業得到保障,同時,中國銀行也拿到了業務。

  按照WTO的承諾,銀行業離全面對外開放還有1年時間,但朱民認為,銀行業實際已經全面對外開放了。原來銀行面臨的競爭只是內控方面的競爭,現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後,國際銀行在服務競爭方面給中資銀行施加了不少壓力,銀行最終的競爭表現為産品的競爭,他預計明年各家銀行會“打得一塌糊塗”。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劉鶴 中國經濟將在2007年出現拐點

  部分領域已經出現産能過剩“中國正處於新一輪經濟週期的上升階段,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在2007年中國將迎來經濟發展的一個拐點。”昨天,在2006年《財經》年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指出。

  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給出的預測,今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9.4%左右,物價水準不會超過2%,投資可能增長25%左右,消費可能增長13%左右,財政收入可能達到3萬億元。而這種高速經濟增長下一年度是否可以繼續持續,未來中國經濟走勢如何?昨天劉鶴表示,明年中國將再現新一輪經濟增長,而在2007年出現經濟拐點。而“拐點”並不意味著經濟會掉頭向下,而是增長幅度的放緩,但整體增長趨勢不會變。

  劉鶴指出,在新的一年中,中央政府確定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將繼續保持連續性、穩定性,並且根據新的情況,針對性地進行適度微調。在新政策制定時,也會充分考慮目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兩大問題:一是部分産業産能過剩的問題及其不良後果開始出現,特別是在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煤炭、水泥等領域,即常常稱為重化工的行業,這些行業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産能過剩;另外,在汽車、紡織等等行業,産能過剩的問題也是潛在的,可能不久的將來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二是進出口貿易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得到重視,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超過了歷史上最高的水準,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 劉明康

  信用衍生品創新存在三大風險

  “銀監會對信用風險衍生産品的創新持鼓勵態度,但也需要警惕三大風險。”昨天,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財經》年會上指出。

  劉明康表示,在信用風險衍生産品發展過程中值得關注有三個方面風險:一是交易對手風險問題,即信用衍生産品的交易對手是否能履行其義務;二是法律風險,主要指信用衍生産品交易要服從於“國際互換與衍生産品協會”(ISDA)頒布的標準,但部分産品的創新快於行業標準的制定,另外,由於金融衍生工具在許多領域裏發展迅猛,使得有不少交易對手的合法地位存在不確定性等問題;三是一些交易和産品的安排,其實不是真正基於轉移信用風險的需要,例如有的交易只是為了轉移災難性風險或宏觀經濟層面的風險,這就增加了複雜性和奇異性。此外,信用風險的轉移行為中還應考慮操作性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這些風險在合同期內如得不到適當管理,也都會引發嚴重問題。

  而對於上週末剛剛啟動的國家開發銀行和建設銀行的資産證券化試點項目,劉明康特別指出,在我國資産證券化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方式使市場參與者充分理解、清醒認識信用風險轉移中的內在風險。對參與這一市場的非銀行類機構,最重要的是主管部門要聯手努力,使其有效地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確保他們對自己的交易對手有充分的風險測量。而監管者和相關部門還應依法了解信用風險被轉移到被監管機構之外的總體情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改革進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現在很多人都關注政府因為改革付出的成本到底有多少。但是大家可能卻都忽略了‘因為不改革付出的成本是多少’。”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昨天表示。

  吳敬璉認為,過去的經濟結構和過去的經濟體制,轉變為新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這個轉型的成本需要由社會和政府來承擔。所以綜合地考慮,中國的改革需要付出成本。

  他表示,不是太同意現在的一種説法——“改革的進度要考慮承受能力”。這句話意味著改革的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以後承受不了。“有些改革搞得太快了,可能成本確實太高。但是我認為,改革太慢了成本也一樣會很高,也一樣會承受不了。現在一個一個行業幾乎是全行業的虧損,這個成本是很高的。”吳敬璉説。

  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邵 寧

  出資人不到位是國企改革障礙

  “儘管近年來國企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還是存在著不少問題,尤為突出的是‘出資人不到位’。”在昨天召開的《財經》年會上,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稱,國有企業的結構和産業佈局都在優化,但出資人不到位,導致了出資人對經營層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無法實現,而這一機制正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所在。

  邵寧表示,從1998年開始的國企改革工作得到了較快發展。截至目前,國有中小企業的改革已經完成近90%,困難企業基本做到了平穩退出市場。而國有困難大中型企業的關閉破産工作進展較快,目前已關閉困難企業3500家,安置職工700萬人。邵寧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完成改革的國有企業佔全部國有企業的2/3。10多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的戶數減少了42%,職工人數減少了45%,企業利潤平均卻增長了10多倍。

  邵寧認為,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不夠同步、不夠配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力度很大,但是國有資産的管理體制改革停滯不前。這意味著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有出資人不在場,沒人對國有企業資産負責。所以中小企業的改革中,出現了一些不規範的行為,如國有資産流失,由此也導致了大中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效果不明顯。邵寧評價,十六大之後啟動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改革,正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急需的一項重大突破。

中國平安股份公司總經理 張子欣

  內資保險公司與外資存在差距

  “國外的公司經營了幾百年,積累了一大批管理人才。而我們的中層管理人才則十分缺乏,挖腳現象嚴重,未來我們要加速培養管理人才。”中國平安股份公司總經理張子欣昨天表示。張子欣認為,中資公司與外資公司的差距成為迎接挑戰的必修課。除了人才差距之外,張子欣認為,在資本累積方面,內資保險公司沒有積累利潤作為風險資本,償付能力問題突出,希望保監會未來加強這方面的監管。另外,資本市場成熟度不足,目前老百姓想買儲蓄,但現在投資的範圍比較狹窄。所以如果滿足百姓的需求,需要有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需要有一個更寬的投資渠道。

  據介紹,2006年12月,是中國保險業對外資全面開放的最後期限,外資保險公司已經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到目前為止,中國總共有70多家保險公司,其中有41家是外資公司。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一方面給中國保險市場帶來先進的保險理念和管理技巧,同時,對中國保險公司形成了挑戰。

  現場花絮

  胡舒立希望銀行“打架”

  昨天下午17點15分,以“政策制定者與金融家闡述資本市場發展戰略”為主題的論壇準時開始,四大銀行巨頭聚首。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中國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張建國、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常振明、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朱民坐在了一起。

  論壇開始前,作為這場論壇的主持人的美國新橋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單偉建,遇到了《財經》雜誌主編胡舒立。胡舒立開玩笑向單偉建建議:“一定要把氣氛搞得熱烈一點,最好讓這四家銀行打起來。”

  李克穆講保險故事

  我國的保險服務以及百姓的保險觀念跟發達國家確實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有多大呢?李克穆講起了故事。很多考察團到了美國以後,就沒有意識去買保險,但是一旦發生意外或生病住院,幾萬美元、十幾萬美元就得往外掏,哪兒有那麼多經費,只好到大使館去。所以,這些考察團一到美國,中國大使館就馬上提醒這些代表團:“你們買保險了沒有?要在這兒待一兩個月甚至更長,不買保險,出事了可別找大使館,我們一分錢沒有。”

  邵寧經驗老道 巧避尖銳問題

  在昨天下午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與重組”議題時,由於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的到場,引發了大家提問的積極性。邵寧成了全場被提問次數最多的嘉賓,並且問題也最為尖銳。以至於主持人不得不提醒聽眾,向其他嘉賓發問。

  有聽眾提問,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主管單位,任意調動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是否考慮過由此導致的不利後果?邵寧對此只簡單表示:“你説的問題是答案”。然後表示不對此發表任何意見。又有聽眾提問,國資委對大型國企的扶持,卻導致了同行業小公司的破産,這種做法是不是在助長他們壟斷市場?邵寧説,首先,國資委不是行業專家,我無權對某一個行業發表意見。他隨後反問提問者:“隨著國外同類公司加入到對中國市場的爭奪,我們要跟他們抗衡,你認為是分散性的小企業具有優勢,還是實力很強的大企業更具有優勢呢?”(苗燕 張培娟)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