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胡鞍鋼解讀:“十一五”規劃與中國未來發展方向
 
 
  來源:      日期:2005-11-29 09:14

 



胡鞍鋼教授

    【1.為什麼這一次提出的是“十一五規劃”而不是“十一五計劃”?】

    從“計劃”到“規劃”,
實際上直接、間接地反映了中國的經濟改革進程,就是從一個典型的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的、同時也是現代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

    “一五”計劃期間,也就是從1951年或者是1952年至1957年,中國用非常短的時間建立了高度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後來改革這個體制花的時間就多得多了,實際上是從1978年到現在20多年一直在一步一步地改。

    1985、1986年制定“七五”計劃時有重大的創新,首先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制定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計劃——過去五年計劃都是關於經濟的計劃,這是第一次引入了社會發展計劃。現在“十一五”規劃是以社會發展為主,它的第一步實際上是從1986年開始的。第二就是它第一次提出了十年遠景規劃與五年中期計劃相結合——所以“規劃”並不是今天才提出來,而是1986年正式提出來的。規劃是遠景的,是藍圖性質的,是方向性的,是戰略性的。第三步是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國家計劃制定和實施要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是指導性計劃。到2001年我們稱之為第四步改革:通過和批准了“十五”綱要。那時候我們還叫做“十五”計劃,但實際上它是規劃,只是沿襲了原來的説法,當時的定義是“關於我國2001年至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也就是説,今天説的“規劃”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從計劃到規劃,大幅度減少了與指令性計劃相關的實物指標,增加了那些非實物指標,特別是服務指標——越來越像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去發揮它提供公共産品的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從事公共投資的職能、制定公共政策的職能,這就越來越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而不是計劃經濟國家。

    【2.“十一五”規劃的核心理念,或者説指導思想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的內容表明中國在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簡稱為“中國之路”。它的核心就是“發展是硬道理”;所謂“發展是硬道理”,在今天看來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就是科學發展,更是硬道理”。

    中國改革開放27年來高速發展,既創下了現代歷史,也創下了世界歷史上的最高發展速度記錄。我們從1978年到2004年,26年的時間,經濟總量,也就是GDP總量年平均增長率是9.4%。第二就是日本,日本在1950年至1973年,23年期間大體經濟總量,也就是GDP總量年平均增長率是9.2%。

    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已經不是是否要加快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不是要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問題,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要明顯地改善發展品質的問題。這就需要轉變發展觀念,就是所謂 “新發展觀”,要創新自己的發展道路,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什麼是科學發展?我們可以從七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從片面的發展到全面的發展;第二是從低水準的發展到中水準的發展,進而到較高水準的發展;第三是從低品質的發展到高品質的發展;第四是從不公平的發展到公平的發展——事實上公平的發展也是一個高效率的發展,比如説我們的農民發展起來了,貧困人口發展起來了,少數民族人口發展起來了,那就是很高的發展;此外就是從不協調發展到協調發展,從不平衡發展到均衡發展,從不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發展。

     【3.為什麼要堅持科學發展?】

    這源於我們深刻的國情矛盾。溫總理在9月5日的講話中提出中國面對兩大突出的問題,首先就是不發達的經濟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矛盾。它的新意在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界定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有兩類,第一類我們稱之為私人消費、私人需求。現在通過市場化改革,通過開放市場,我們可以充分地得到滿足,儘管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個人的體會,你到美國、歐洲,發現餐館的服務遠不及中國。私人消費通過充分競爭,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服務水準,我們接待老外他都感嘆。第二種需求是什麼?是公共消費需求,也就是對於教育的需求、衛生的需求、社會治安的需求,特別是對環保的需求。恰恰公共消費需求是隨著每人平均水準提高而與日俱增,而且消費彈性高於以往,而我們的政府不能有效地提供這些服務。這一對矛盾,是結構性的,因此政府就將它作為改革的重點,通過改革來提高有效供給,使得基本公共服務能夠提供它的數量、品質和可及性,而且價格相對合理,是可接受的。解決這個問題要靠發展。第二個矛盾就是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要靠科學發展。

    根據這兩大矛盾,溫總理提出來要走科學發展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發展模式的命題和任務,點出了“十一五”規劃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國現在要從盲目性到自覺性來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國情矛盾迫使你必須創新,必須主動創新,去迎接這個挑戰。

    “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這是一句話;第二句話就是“轉變發展觀念”。我的理解,就是從以追求GDP為中心或者是GDP挂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就是以中國十幾億人口為本、共同富裕的新的發展觀。中國“先富論”階段基本結束,開始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是共同富裕。第二就是要探索發展新思路,結合國情省情市情縣情,提出自己的發展思路。既包括經濟發展思路,更包括社會發展思路;既要在某些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又要在某些方面循序漸進;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豐富資源或優勢資源,又要克服短缺資源或劣勢資源;既要發揮比較優勢又要創造競爭優勢;既要擴大發展成果,又要減少發展成本;既要拓展發展思路又要破解發展難題。

 【4.從國際、國內背景來看,“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著哪些挑戰?】

    先説國際方面:在開放條件下,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的潛在危險越來越高。比如説制定“九五”計劃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預測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我們在制定“十五”計劃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預測911事件,也沒有辦法預測伊拉克戰爭,更沒有辦法預測這兩年油價的迅速上升,可以説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我把它們稱之為既不可測,還不可控,是全球化的代價。第二是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第三方面是經濟全球化的逆流,就是各國,主要在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貿易保護主義增多。第四是我們最重要的、也是最稀缺的資源,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等,對外依存度迅速上升,不僅價格高,而且最重要的是風險在增大。再看國內:就是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三大差距,即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後,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

    從總體來看,中央已經做出大膽的設想,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多,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限制因素、限制條件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提高全黨、全國、全民的學習能力,提高應對挑戰的能力,增強我們戰勝各類危機的自信心。

    【5.“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方針是什麼?】

    主要是六條。第一條是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第二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第三就是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個爭了幾十年了,現在總算爭清楚了,就是技術創新不是以科研機構為主體,而是以企業為主體,因為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迫於競爭,必須增加R&D(研發經費)。企業已經成為競爭的主體,創新的主體,更主要成為市場的主體。第四個必須就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其中“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是明顯不同於“九五”、“十五”計劃的內容。第五就是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從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我想這句話凸顯了這一次規劃的特色——它是“以民為本”的 主要是六條。第一條是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第二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第三就是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個爭了幾十年了,現在總算爭清楚了,就是技術創新不是以科研機構為主體,而是以企業為主體,因為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迫於競爭,必須增加R&D(研發經費)。企業已經成為競爭的主體,創新的主體,更主要成為市場的主體。第四個必須就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其中“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是明顯不同於“九五”、“十五”計劃的內容。第五就是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從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我想這句話凸顯了這一次規劃的特色——它是“以民為本”的五年規劃。最後就是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方針是互補性的,是互相促進的。這幾大方針,你對比“九五”時期九個方針、“十五”時期的五個方針來看,很顯然是有繼承有發展,有繼承有創新。

    【6.“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主要是經濟增長、增長品質和效益、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教育科學、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

    其中第二個目標,就是資源利用效率要明顯提高,單位能耗要比“十五”末期,也就是2005年末期降低20%。這可能是所有目標中最難以完成的,因為我們發現“十五”時期前兩三年都是下降的,從2003年到2004年,包括2005年我估計都是上升的,所以這個目標採取什麼措施來解決,這是非常重要的。最後一個目標,也就是第七個目標: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構架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我想特別提出的是社會治安。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犯罪案件率增長最快的,它們分別為10.8%和8%,這個問題也是非常突出的。我們希望這方面有更加明確的指標,將來我們考核各級地方政府,不是考核它的GDP,而是要公佈犯罪率、污染排放率等等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指標。

(來源:人民畫報 )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