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經濟學家胡鞍鋼:促進區域協調凸顯和諧發展
 
 
  來源:      日期:2005-10-31 11:27

 

    “發展是硬道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是硬道理。增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增長是發展的手段,發展的真正含義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凸顯了建立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作為中國國情研究的著名專家
和學術帶頭人,胡鞍鋼曾經傾注大量精力於中國面臨的區域差距難題。

    胡鞍鋼説,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還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以如此大的人口規模,創造如此之快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歷如此之廣的社會變遷。

    同時,中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資源、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一項研究表明,31個省市自治區每人平均GDP美元值的相對差異系數要高於世界各國的相對差異系數。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日益顯著,地區差距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政治變革和社會穩定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使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面臨極為複雜的挑戰,中國如何走上區域協調發展之路已經成為學術研究和實際政策決策的難題。

    對於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經濟和社會形勢快速變化的國家,經濟增長收益無法在人群和地域間均等分佈,市場自發的力量將導致發展差距尤其是經濟發展差距繼續擴大,因此採取措施以遏制這種發展趨勢十分必要。

    胡鞍鋼進一步分析指出,當前中國所面對的已經不是是否要加快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這需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自己的發展道路,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即從追求GDP為中心或GDP挂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以十幾億人口共同富裕為中心的科學發展觀。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並具體提出了區域政策的四個支柱:一是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還要增強當地的自我發展能力;二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三是促進中部的崛起;四是東部沿海地區要率先發展。最終目標就是促進地區間每人平均GDP、居民生活水準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

    胡鞍鋼説,從《建議》中可以看出,中央在創新發展觀念的同時,也在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即減少發展代價,降低發展成本,提高發展效率,分享發展成果;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實現從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從不公平發展到公平發展,從不協調發展到協調發展,從不平衡發展到均衡發展,從不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發展。

    《建議》提出:“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胡鞍鋼説,這正是創新發展思路的具體體現。首先要深入本地的縣情、市情和省情,搞清楚所處的發展階段,區分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其次,發展要有新思路。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尤其是如此,甘肅的發展思路和上海的不一樣,廣西的發展思路和廣東的也不一樣,廣西的發展思路和別的省份當然也不會相同,所以各地都要提出適合自己地區的縣情、市情、省情的發展思路。最後,各地區不必不分條件盲目與其他地區橫向攀比,要與自己的歷史縱向比較,這樣比,愈比愈有信心,愈比愈有辦法,愈比愈有創新。

    胡鞍鋼還強調指出,進入21世紀,知識資源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中最大的優勢資源;反之,知識發展水準落後又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落後的地區的知識發展水準遠遠落後於沿海較發達地區,其關鍵的知識能力指標差距更大。

    因此,政府需要在西部等落後地區優先實施知識發展戰略,優先擴大全民獲取、吸收、交流知識的能力,提高知識資産和資訊知識能力。(記者 張翼)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