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祝寶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掣肘我國經濟發展
 
 
  來源:      日期:2005-10-25 18:01

 

    新華網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 肖敏、周文龍、孫琦峰)日前閉幕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這個規劃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支撐點,被擺到了重要地位。

    新華社特約分析師、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從“九五”計劃明確提出要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10年後,我國仍延續了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迴圈、低效率”為特徵的增長方式。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使得我國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矛盾凸顯,壓力增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已經嚴重掣肘我國經濟的發展。


    祝寶良分析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智慧財産權,我國仍主要靠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佔用和優惠政策贏得競爭優勢,在國際産業分工中仍處於低端位置。

    目前,全世界86%的研發投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祝寶良説,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憑藉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規則,牢牢把持著國際産業分工的高端。而我國許多産業儘管在規模上不斷擴大,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發展水準一直較低,重復建設難以杜絕。

    祝寶良認為,當前,我國産業發展和升級對技術需求呈現加快增長的趨勢,如果經濟沿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推進技術進步,必將難以承受大量引進技術的鉅額成本。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家從國家戰略出發會對轉讓技術持謹慎或封鎖的態度,繼續從國外引進更先進的技術的障礙和難度增加。無論從我國工業化進程和業已形成的經濟、科技基礎看,還是從國際競爭加劇的形勢看,我國都到了加快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的階段。

    對於如何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祝寶良認為,對於科技創新,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更多地關注科研機構和大學,但近百年世界産業發展的歷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術幾乎都來自企業。因此,我們首先要轉變觀念,加強領導,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真正置於國家戰略的高度,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其次,深化改革,落實政策,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一是加快推進企業産權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發投入的體制性障礙,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二是強化國家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三是改革國有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增加自主創新方面的考核指標,以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和長遠發展。此外,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也應該有技術創新指標。

    第三,加強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規範人才流動秩序。一是對特殊人才給予特殊待遇。二是在企業中實施“人才工程”,積極引導人才向企業流動。三是規範人才流動秩序。

    第四,促進企業創新體系的建設與發展。要積極支援企業建立完善研發中心。國家有關部門應採取措施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並設立專項基金,加強對中心人員的培訓。同時,産學研結合模式必須以企業為主。國家在組織産學研項目,特別是應用性較強的項目時,要以企業為主體,由企業來牽頭。此外要促進企業組建技術聯盟。

    第五,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祝寶良認為,國家應設立消化吸收專項基金,引導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一起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要制定優惠政策,大力鼓勵自主創新和對引進技術再創新,促使自主研發的技術和産品所佔比重逐步增加。在重點産業領域要制定限制重復引進技術和設備的政策。(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