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大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來源:      日期:2006-04-04 16:12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記者張旭東)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被列入“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這意味著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已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取向。

  近年來,我國貿易順差高速增長,外匯儲備持續攀高。以2005年為例,全年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在年底達到了8189億美元,均創出歷史新高。國際收支不平衡已成為宏觀經濟運作中的突出問題。

  記者從國家外匯管理局了解到,雖然當前我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較強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但是國際收支順差式的不平衡問題表現較為突出,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對於保持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同樣引起注意的是,我國近年來貿易順差的高增長,也凸顯出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之急。我國貿易增長仍是以數量增長為主,走的是一條規模擴張的“粗增長”之路,長此以往不僅自身難以為繼,而且也會在貿易平衡、匯率政策和經濟調控等方面受制於人,增加經濟、金融和産業的不安全性。一些權威人士提出,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更新一些地方“出口創政績”等狹隘觀念,適時改變當前貿易增長方式,避免在貿易平衡、匯率政策和經濟調控等方面受制於人。

  根據2006年經濟工作安排,我國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增長15%。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提出,鋻於目前出口規模已經較大,且相當多的出口商品附加值較低,外貿增長目標不宜定得過高,以有利於引導各方面著力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快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當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已成國家重要經濟政策取向,相關宏觀經濟部門和貨幣政策管理部門已開始採用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市場開放、匯率浮動以及擴大進口等組合政策措施來改進國際收支平衡。據中國人民銀行預測,隨著這些措施的逐步實施,在未來2年至3年我國有望將實現預期的貿易基本平衡。(完)
 
來源:新華社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