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如何把握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
 
 
  來源:      日期:2006-01-19 09:40

 

      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 《建議》指出,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係,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正確理解和把握好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這些著力點,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十一五”期間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的奮鬥目標十分重要。

     構建和諧社會,關鍵是抓住主要問題,緩解社會矛盾,減少不和諧因素,創造有利於促進和諧的社會氛圍,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建議》正是基於以上考慮提出了“十一五”規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

     第一,關於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建議》提出,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完善企業裁員機制,建立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機制,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第二,關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民安所在。《建議》提出,要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

     第三,關於調節收入分配關係。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繫。《建議》明確提出,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第四,關於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建議》要求,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要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性質和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政策,逐步形成文化産業發展格局和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産品。

     第五,關於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建議》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對全面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提出了具體要求。以提高重大傳染病控制能力和有效解決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重點,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以穩定人口低生育水準為重點完善計劃生育政策,以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為重點積極發展體育事業。

     第六,關於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建議》從關係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幾個重要問題出發,明確提出要健全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