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解讀《建議》:如何理解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來源:      日期:2006-01-06 14:38

 

      新華網北京1月3日電  如何理解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建議》提出,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這是我們黨在深刻認識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是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指導方針。

     第一,實現互利共贏是我們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必然要求。2004年,中國經濟的增量相當於世界經濟增量的17.3%,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次於美國;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已成為拉動世界貿易增長特別是亞洲地區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事實表明,中國的開放有利於我們也有利於世界。

     “十一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要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我們與各國經濟融合繼續加深,共同利益不斷擴大,各國更加重視與我國發展經貿關係;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對我國的疑慮和防範也在加重,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會長期存在,海外投資還會遇到阻力,新的棘手問題還會繼續出現。要繼續擴大開放,提高對外開放的水準,就要進一步明確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和共同發展的指導思想。

     第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為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各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增多,相互競爭也在加強。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使更多國家的企業能夠通過在全球範圍內組合資源而獲利。

     第三,實現互利共贏的基本要求。(1)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切實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2)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的水準。(3)支援國內企業“走出去”,與東道國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