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如何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效益?
 
 
  來源:      日期:2006-01-06 13:59

 

  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 題:如何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效益?

  《建議》提出,要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這是根據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繼續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效益。到2004年底,全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08938家,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0966.0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5621.01億美元。實踐表明,利用外資從多方面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和産業結構升級,我們要長期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

     但是,在有些方面,我們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效益還不高。第一,外資仍然集中在製造業領域,服務業吸引外資的比重較低。第二,外資集中在中低檔加工製造環節,研發特別是原創性的研發投入較少。第三,外資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佔全部外資額的比重僅為10%左右。第四,外商投資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為主,對國內産業的帶動力小。第五,有部分外商投資于高消耗和污染性的項目,不利於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提高利用外資水準的著力點。

     (1)加強對外資投向的引導。《建議》要求,加強對外資的産業和區域投向引導。在製造業繼續吸引外資投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等製造環節的同時,今後要更多地吸引外資向農業和服務業投資。要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東北地區等老工業製造基地,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2)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建議》提出,要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我國已經具備了這方面的基礎,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的投入能力不斷加強。

     (3)有競爭力的開發區要發揮集聚效應。《建議》要求,吸引外資能力較強的地區和開發區,要逐步從生産製造向研究開發、現代流通等領域拓展,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和帶動效應。

     (4)為國內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在對外開放中,要創造有利的體制環境,使國內企業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機遇,增強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鼓勵國內企業與大型跨國公司合資合作,增強自身競爭能力和長期發展能力。要進一步完善使國內企業能夠與外商投資企業平等競爭的體制和政策環境,使那些具備競爭能力的國內企業能夠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