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解讀:為什麼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
 
 
  來源:      日期:2005-12-22 16:05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  《建議》指出,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是基於改革、發展的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所提出的要求。

     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體制,但距離改革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改革目前已經進入新階段,其複雜性和艱巨性大大增強:一方面,比較容易的改革相當一部分已經完成,目前面臨的主要是一些觸及面寬、涉及利益層次深、配套性強的改革。很多問題的解決,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本身的深化,已與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改革連在一起,改革成為真正龐大的系統工程。另一方面,人們對改革效應的預期普遍提高,對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顯增強,改革的“目的性”日趨清晰和強烈。按照既定目標,未來5年,我們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未來15年,我們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唯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抓住關鍵性體制環節著力攻堅,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近幾年來,我們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投資膨脹、重復建設嚴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不足等問題實施了宏觀調控,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也看到,這些矛盾和問題是一直困擾著我們經濟社會生活的頑癥,它們之所以屢屢得不到解決,或一時解決後又屢屢出現反彈,關鍵在於體制機制未能理順。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已進入一個關鍵時期,能否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高速運作,能否順利地實現工業化、城市化,能否逐步縮小收入差距、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良好的基礎,能否形成以自主技術、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高水準的競爭力,關鍵都在於是否有一個良好的體制機制。總而言之,不深化改革,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各種扭曲行為就不能得到有效矯正,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經濟也難以高效有序地運轉;不深化改革,經濟結構就難以得到有效調整和不斷優化,經濟增長方式也無法實現根本性轉變,科學發展觀就不能真正落實,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就會陷入空談。

     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是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的需要。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增強,以爭奪資源、技術、人才、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面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和融入國際經濟生活的程度不斷提高的新格局,要抓住機遇、化解挑戰、贏得利益,必須進一步推進體制創新,從制度上保障對外開放水準的不斷提高。要針對體制缺陷深化改革,通過體制創新,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切實發揮我們自己的比較優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加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積極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按照擴大開放和發展、保護自己有機統一的要求,健全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在擴大開放中維護我國企業利益和國家經濟安全。(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