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解讀五中全會: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水準?
 
 
  來源:      日期:2005-12-13 09:49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  《建議》提出,要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準。這是針對目前城鎮化加快進程中城市管理水準相對滯後的問題提出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提高城市管理水準,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加強規劃對城鎮化過程的引導。

  目前三個規劃之間內容分工模糊、互不銜接的狀況,不適應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需要。要改革規劃體制,明晰各類規劃的功能定位,規範規劃編製程序;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加強區域規劃,做深做細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形成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統一的規劃體制。

    第二,保護地方特色,將舊城改造、新城建設與文物古跡保護結合起來。城市的歷史人文景觀顯示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澱,體現了美好的景觀環境和旅遊價值,對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強化城市特性,增強城市對居民、遊客和投資者的吸引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城鎮化的管理中,要進一步加強保護當地特色,協調處理好舊城保護與城市化、現代化的關係,使城市現代化與尊重傳統文化和諧共存,各得其所,體現文化的延續及現代化對傳統的繼承和包容。

    第三,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吸納農村人口提供基礎。根據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規模,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服務及居住功能,重點解決好供水、交通和能源保障等與群眾利益關係密切的問題。

    第四,提高公共服務水準,改善人居環境。要加大政府投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資主體參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水準。圍繞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污染綜合治理,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品質。積極開展面向遷入人口的各類服務,規劃和建設相應的住房、教育、醫療、交通、上下水、供電、垃圾處理及採暖設施等。

來源:新華網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