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解讀五中全會:如何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來源:      日期:2005-11-14 10:54

 

    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  經過長期建設,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已顯著提高,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和人們對農産品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突出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耕地和水資源短缺。我國每人平均佔有耕地和水資源較少,而消耗較大。與此同時,耕地數量減少和耕地品質下降的趨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耕地和水資源缺乏,將是長期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二是農田水利設施薄弱。由於農田水利建設滯後,加上水資源短缺,8億多畝有灌溉條件的耕地,每年有1億畝左右不能得到灌溉。三是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業重大科技成果儲備不足,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普及率較低,農業的物質裝備水準較低。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缺口較大。

   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發展農村生産力的關鍵,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這既有利於抵禦農業自然風險,又有利於防範農業市場風險,既能夠大幅提高土地産出率,又能夠迅速提升農産品競爭力,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當前看,主要是增強“六個能力”:一是增強耕地資源産出能力。搞好“沃土工程”建設,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品質,不斷提高耕地的産出水準。二是增強農田水利保障能力。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實現旱澇保收。三是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用激勵機制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用市場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用體制改革整合農技推廣的資源和力量,用政策扶持引導農戶應用農業科技,努力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四是增強農産品加工業轉化能力。鼓勵和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促進農産品加工轉化,提高農産品附加值。五是增強農業抗禦災害能力。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幫助農民規避自然風險,減輕災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六是增強農業發展綜合配套服務能力。制定建設規劃,加強政策引導,明確職責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支撐條件。(完)

 (來源:新華網 )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